近日,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魏一鸣教授领衔著写的《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著作是魏一鸣教授及其团队在长期开展碳减排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技术及实践体系。
开展碳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世纪议题。世界各国采取碳中和等一系列行动,实施了以降碳减碳为目标的工程措施,即碳减排工程。区别于一般工程,碳减排工程兼具全球性、长周期、跨区域、多部门、技术异质性等特征,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此外,由于碳减排工程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耦合,且在时间、空间、政策、技术、要素等多个维度面临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迫切需要构建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研制碳减排系统工程技术,以支撑各项碳减排系统工程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魏一鸣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研究,特别是在碳减排研究和工程实践领域持续耕耘二十余载,围绕碳减排系统工程相关各项理论、技术及工程实践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该书的出版将更好地服务全球及我国碳减排行动,并推动碳减排工程相关研究和学科的发展。
《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按照理论→→技术→→实践的逻辑主线,分成上、中、下三篇。上篇基于碳减排系统工程特征及内涵,围绕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短期减排与长期减排、局部减排与整体减排、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发展与减排四大均衡难题,创建了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即““时--空--效--益””统筹理论。中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建立了碳减排系统工程技术,自主研制并成功开发了综合评估技术体系和平台,即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C33IAMIAM)。该平台集成运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既兼顾成本与收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又考虑国家//区域的局部性与全球范围的整体性,且实现自然气候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模拟得到减排的最优路径。下篇在““时--空--效--益””统筹理论指导下,采用碳减排路径设计与系统优化技术,围绕CCUS CCUS 这一典型碳减排工程,聚焦项目可行性评价、工程选址、基础设施规划、进度管理、运营优化、风险管理等工程实践问题,讨论如何实现CCUS CCUS 工程从零散示范到大规模集群布局,可为解决各类碳减排路径实施中的工程实践问题提供借鉴。全书最后着眼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系统论述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涉及的四对核心关系,创建了相关路径优化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本书不仅构建了碳减排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及实践框架,还将拓展读者对于碳减排相关学科的新认识,可作为从事碳减排研究人员的参考工具书,也可为从事碳减排工程实践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指导,并服务相关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及全球温控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