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学科介绍
学科介绍
能源与气候经济

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系统、气候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互为反馈,耦合成更高层级的复杂系统。当前,世界正经历着新的能源革命,也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是世界科学前沿,也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安全转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要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能源动力)三个一级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旨在探索能源系统、气候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互动规律的新知,支撑能源转型和气候战略及政策的科学决策,培养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交叉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起正式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本学科依托学校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师资团队,拥有全职教师 20 余人,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拥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师资团队中20余人次入选或获批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导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学术梯队。本学科现建有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在能源与气候经济领域具备较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基础,在能源系统转型和气候治理方面已形成研究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有:

1. 能源、气候与经济社会发展

能源-气候-经济社会系统的互馈机制,能源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经济、技术、市场、政府管理、地理和气候条件、人口与社会文化、公众预期等对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反馈作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能源普遍服务与能源公正转型等。

2. 能源与气候政策建模

自然气候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建模,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效益与风险综合评估,气候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代际(时间)与空间的公平准则及其测度体系,碳减排技术进步内生化方法,地球工程方案风险评估,中国能源转型与碳减排政策路径优化与政策模拟,全球气候治理合作博弈分析与机制设计等。

3. 能源市场与碳市场

能源资源定价理论和方法,电网/天然气管网等自然垄断行业规制及其产品非线性定价理论和方法,促进大规模可再生电力发展的能源市场体系设计与建设,自然条件和经济运行不确定下的能源市场价格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国际大宗能源商品市场价格预测理论和方法。碳定价理论与方案设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理论与机制设计。低碳供应链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源与低碳服务管理。

4. 新能源产业政策

新能源技术演化路径与技术预见,颠覆性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政策,电动车辆产业政策,车-电-网耦合管理,电动车辆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理论体系,电动车辆技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评估,电动车辆消费行为与推广应用政策等。

二、培养目标

面向能源系统清洁低碳高效安全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的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学科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硕士生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能够在能源与气候经济方面做出重要研究成果。

博士生须掌握本学科坚实全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并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够在能源与气候经济方面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

三、学制

学科门类

学术型硕士

学术型博士

硕士起点

本科起点(含硕士)

经济学[02]

2年

4年

6年

注:1.学术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增加0.5年;

2.学术型博士最长修业年限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增加2年;

3.特别优秀并提前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最多可提前1年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是否必修

课程层次

学分要求

公共课

270000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1

必修

硕士

硕士3

博士≥2

2700005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2

必修

硕士

2700003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2

必修

博士

270000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

1

2

选修

博士

240003*

硕士公共英语中级

32

2

1/2

分级选修

硕士

硕士≥2

博士≥2

240004*

硕士公共英语高级

32

2

1/2

硕士

240005*

博士公共英语中级

32

2

1/2

博士

240006*

博士公共英语高级

32

2

1/2

博士

0200193

国家安全概论

8

0.5

1/2

必修

硕博

硕士3

博士2.5

2200002

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

8

0.5

1/2

必修

硕博

0300201

信息检索与科技写作

16

1

1/2

必修

硕博

2200003

心理健康

8

0.5

1/2

必修

硕博

2500086

体育与艺术素养

8

0.5

1/2

必修

硕士

基础课


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

32

2

1

必修

硕博

硕士2

博士2

学科核心课

2100096

能源经济学

32

2

1

选修

硕博



气候经济学

32

2

1

选修

硕博

选修课

专业课

2100125

高级微观经济学

32

2

1

选修

博士

硕士≥10

博士≥3

2100128

高级宏观经济学

32

2

2

选修

博士

2100338

计量经济学Ⅱ

32

2

2

选修

硕博

2100114

区域经济学

32

2

2

选修

硕士

2100297

高级能源经济学

32

2

1

选修

博士


碳金融学

32

2

1

选修

硕博


能源与碳中和系统工程

32

2

2

选修

硕博


智慧能源管理

32

2

2

选修

硕博

2100300

电力市场与系统优化

32

2

1

选修

博士


能源转型与能源政策

32

2

1

选修

硕士


AI赋能的用能管理

32

2

2

选修

硕士


碳减排管理概论

32

2

2

选修

硕博


碳管理标准体系概论

32

2

2

选修

硕博

2100299

碳市场计量经济分析

32

2

1

选修

博士


碳减排技术经济管理

32

2

1

选修

博士

2100328

碳中和技术预见

32

2

1

选修

硕士


气候风险管理

32

2

2

选修

硕博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建模概论

32

2

1/2

选修

硕博


环境规划与管理

32

2

1

选修

硕士

2100110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前沿

32

2

2

选修

博士


能源与气候经济前沿文献选读

32

2

2

选修

硕士

全英文


低碳能源概论(全英文)

32

2

1

选修

硕士

硕士≥2

合计

硕士≥26  博士≥11.5  本直博≥33

说明:

1.外语课:免修条件及选课原则见研究生院每年发布的英语免修条件及选课分级标准通知。

2.综合素质类课程:研究生如在硕士阶段已修过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信息检索与科技写作和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成绩合格,在博士阶段可申请免修该类课程。

3.基础课:各学科自行设定的学位基础课。

4.核心课:各学科根据研究方向确定本学科的核心学位课程。原则上核心课门数不超过8门。

5.选修课:在全校专业课程库中选修。学术型硕士生至少应选修1门全英文课程,可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或全校专业课程库中选修全英文课。

6.本硕博课程贯通: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生根据需要可选修本科生核心课程,课程如实记录成绩档案,但不计入硕士培养计划要求学分,也可选修博士生课程,学分按照博士课程学分计算;硕士起点博士根据需要可选修硕士生课程,学分按照硕士课程学分记入成绩档案,但不计入博士培养计划要求学分。本科生可选修研究生课程,学分按照实际学分计算。

7.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应同时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所在学科、领域培养方案学分要求。

五、实践环节

1.学术活动(1学分)

包括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等。

2.实践活动(1学分)

包括科技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具体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环节实施办法》。

六、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相关工作

1.博士资格考核:在完成核心课程学习后,进行博士资格考核。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并满足开题基本要求后参加考核。

3.中期检查:在完成以上培养环节且相较开题报告阶段有明显进展,并取得一定学术研究或科研实践成果后,参加考核。

各培养单位于每年3-5月、10-12月集中组织以上培养环节考核。

4.博士论文预答辩:应与开题报告考核完成时间间隔至少15个月。

本学科对符合要求的硕士学位申请人或博士学位申请人依学科代码分别授予管理学(经济学)硕士或管理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具体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环节实施办法》、《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细则》、《北京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培养环节时间节点一览表

学制(年)

2年制学硕

3年制学硕

硕士起点博士

本科起点博士

博士资格考核

博士阶段一年后

研究生阶段两年后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第三学期

第1周(含)前

第四学期

第1周(含)前

第五学期

第1周(含)前

第八学期

第1周(含)前

中期检查

第五学期第11-12周

第七学期第1周前

第十学期第1周前

博士论文预答辩

论文评阅送审前完成

论文答辩

距离开题

至少9个月

距离开题

至少12个月

距离开题

至少18个月

学位申请

答辩后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

答辩后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

碳中和技术与管理

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碳中和技术与管理是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新兴交叉学科。北京理工大学“碳中和技术与管理”交叉学科是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本学科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完整教学与科研体系,针对能源系统转型和低碳零碳负碳工程管理等问题,聚焦碳中和复杂系统模拟、低碳技术产业经济、碳减排技术工程管理与绿色智慧能源等核心领域,开展理论、技术、政策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突破碳中和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为国家“双碳”目标提供优化方案,致力于培养碳中和领域国家急需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本学科依托学校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师资团队,拥有全职教师 20 余人,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拥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师资团队中20余人次入选或获批万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导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学术梯队。本学科现建有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自主开发了国家能源模型集成平台、碳资产管理平台、碳减排路径设计模拟平台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集成平台,在碳中和技术与管理领域具备较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基础,在能源系统转型和低碳零碳负碳工程管理方面已形成研究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碳中和复杂系统模拟

经济社会系统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碳减排动态调控机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机制及风险评估,经济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自然气候系统、工程技术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交互作用机理,多系统耦合的新一代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碳中和复杂系统决策模拟平台。

2. 低碳技术产业与技术经济

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互馈机制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低碳技术成熟度评估与经济性评价,颠覆性低碳技术发展规律与促进方法,碳减排跨周期优化与调控方法,多目标和多主体博弈环境下碳减排激励和管控机制设计,能源系统低碳、高效、安全、公正转型的决策理论和方法。

3. 碳减排技术与工程管理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能效和成本管理,CCUS产业技术政策、商业模式和监管法律法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CCUS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工程技术研发管理(BECCUS等),颠覆性负碳技术创新预见理论和方法,CCUS工程选址、布局和运营管理的源-汇匹配方法,促进负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体系。

4. 绿色智慧交通产业和技术规划

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车联网和智慧交通系统预见理论和方法,交通行为识别及相关激励机制,城市交通新业态与传统业态融合发展,未来低碳零碳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及其监管机制。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求,本学科培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富有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碳中和技术与管理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教学等工作。

博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理论方法和技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独立地从事碳中和技术与管理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够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学制

学科门类

学术型硕士

学术型博士

硕士起点

本科起点(含硕士)

管理学[12]

3年

4年

6年

注:1.学术型硕士最长修业年限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增加0.5年;

2.学术型博士最长修业年限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增加2年;

3.特别优秀并提前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最多可提前1年毕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是否必修

课程层次

学分要求

公共课

270000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1

必修

硕士

硕士3

博士≥2

2700005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2

必修

硕士

2700003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2

必修

博士

270000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

1

2

选修

博士

240003*

硕士公共英语中级

32

2

1/2

分级选修

硕士

硕士≥2

博士≥2

240004*

硕士公共英语高级

32

2

1/2

硕士

240005*

博士公共英语中级

32

2

1/2

博士

240006*

博士公共英语高级

32

2

1/2

博士

0200193

国家安全概论

8

0.5

1/2

必修

硕博

硕士3

博士2.5

2200002

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

8

0.5

1/2

必修

硕博

0300201

信息检索与科技写作

16

1

1/2

必修

硕博

2200003

心理健康

8

0.5

1/2

必修

硕博

2500086

体育与艺术素养

8

0.5

1/2

必修

硕士

基础课


碳减排系统工程理论

32

2

1

选修

硕博

硕士≥2

博士≥2

2100328

碳中和技术预见

32

2

1

选修

硕士


碳减排技术经济管理

32

2

1

选修

博士

学科核心课

2100110

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前沿

32

2

2

选修

博士

硕士≥4

2100096

能源经济学

32

2

1

选修

硕士

选修课

专业课


能源与碳中和系统工程

32

2

2

选修

硕博

硕士≥10

博士≥3


AI赋能的用能管理

32

2

2

选修

硕士

2100297

高级能源经济学

32

2

1

选修

博士


碳金融学

32

2

1

选修

硕博


智慧能源管理

32

2

2

选修

硕博


能源转型与能源政策

32

2

1

选修

硕士

2100300

电力市场与系统优化

32

2

1

选修

博士


碳管理标准体系概论

32

2

2

选修

硕博

2100299

碳市场计量经济分析

32

2

1

选修

博士


碳减排管理概论

32

2

2

选修

硕博

2100114

区域经济学

32

2

2

选修

硕士


气候经济学

32

2

1

必修

硕博


气候风险管理

32

2

2

选修

硕博


环境规划与管理

32

2

1

选修

硕士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建模概论

32

2

1/2

选修

硕博


能源与气候经济前沿文献选读

32

2

2

选修

硕士

全英文


低碳能源概论(全英文)

32

2

1

选修

硕士

硕士≥2

合计

硕士≥26  博士≥11.5  本直博≥33

说明:

1.外语课:免修条件及选课原则见研究生院每年发布的英语免修条件及选课分级标准通知。

2.综合素质类课程:研究生如在硕士阶段已修过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信息检索与科技写作和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成绩合格,在博士阶段可申请免修该类课程。

3.基础课:学术型研究生至少选修1门基础课。

4.核心课: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至少选修1门学科公共核心课,1门学科方向核心课。

5.选修课:在全校专业课程库中选修。学术型硕士生至少应选修1门全英文课程,可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或全校专业课程库中选修全英文课。

6.本硕博课程贯通: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生根据需要可选修本科生核心课程,课程如实记录成绩档案,但不计入硕士培养计划要求学分,也可选修博士生课程,学分按照博士课程学分计算;硕士起点博士根据需要可选修硕士生课程,学分按照硕士课程学分记入成绩档案,但不计入博士培养计划要求学分。本科生可选修研究生课程,学分按照实际学分计算。

7.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应同时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所在学科、领域培养方案学分要求。

五、实践环节

1.学术活动(1学分)

包括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等。

2.实践活动(1学分)

包括科技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

具体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环节实施办法》。

六、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相关工作

1.博士资格考核:在完成核心课程学习后,进行博士资格考核。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并满足开题基本要求后参加考核。

3.中期检查:在完成以上培养环节且相较开题报告阶段有明显进展,并取得一定学术研究或科研实践成果后,参加考核。

各培养单位于每年3-5月、10-12月集中组织以上培养环节考核。

4.博士论文预答辩:应与开题报告考核完成时间间隔至少15个月。

本学科对符合要求的硕士学位申请人或博士学位申请人分别授予管理学硕士或管理学博士学位。

具体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环节实施办法》、《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细则》、《北京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培养环节时间节点一览表

学制(年)

2年制学硕

3年制学硕

硕士起点博士

本科起点博士

博士资格考核

博士阶段一年后

研究生阶段两年后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第三学期

第1周(含)前

第四学期

第1周(含)前

第五学期

第1周(含)前

第八学期

第1周(含)前

中期检查

第五学期第11-12周

第七学期第1周前

第十学期第1周前

博士论文预答辩

论文评阅送审前完成

论文答辩

距离开

至少9个月

距离开题

至少12个月

距离开题

至少18个月

学位申请

答辩后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

答辩后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