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碳不平等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关于中国家庭碳足迹不平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省级层面,缺乏针对细分消费类别的跨维度的深入分析。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中国309个地级市的家庭碳足迹,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集,利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从细分消费类别的角度进一步识别了家庭碳足迹的不平等性,同时通过对数回归分析了人均家庭碳足迹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于各消费类别的不同地区、收入群体和家庭规模的碳足迹不平等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不同特征。例如,在家庭设备和服务方面,东北部城市家庭的碳足迹基尼系数相比其他区域最高;在医疗保健方面,东部城市家庭的碳足迹基尼系数最高;在居住和文教娱乐方面,西部家庭的碳足迹基尼系数最高。再例如,收入最高的群体在衣服和居住领域的碳足迹基尼系数相对其他群体最高。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的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奢侈品、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倡导低碳出行等降低中国家庭碳足迹不平等性的对策措施,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制约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方面持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家庭直接和间接贡献了72%的温室气体排放,详细和识别和分析中国家庭碳足迹及其不平等性,对于合理引导消费、优化配置资源,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分析
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碳足迹占所有最终需求碳足迹的29.29%,此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60.32%,政府消费和库存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67%和3.72%。图1显示了中国309个地级市的人均家庭碳足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同一省份,城市之间的人均家庭碳足迹也存在很大差异。以内蒙古为例,鄂尔多斯(7.8tCO2)、阿拉善盟(7.7tCO2)和包头市(7.1tCO2)的人均家庭碳足迹显著较高,而通辽(1.6tCO2)、赤峰(1.6tCO2)和兴安县(1.5tCO2)的人均家庭碳足迹相对较低。这体现了强调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必要性,政府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家庭碳足迹较高的城市。2017年数据显示,人均家庭碳足迹从西南向东北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人均家庭碳足迹最高(2.1tCO2),东北地区(1.7tCO2)、西部地区(1.6tCO2)和中部地区(1.4tCO2)依次下降,东部沿海等较富裕地区的人均家庭碳足迹较高。
本文将所有家庭分为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并且将样本所在地区根据省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每个消费类别都有相对较高碳足迹基尼系数的区域。整体上看,各消费类别的家庭碳足迹(HCF)基尼系数中,食品最小(0.476),其他最大(0.790),医疗保健(0.727)、家庭设备和服务(0.720)、居住(0.658)和文教娱乐(0.658)的HCF基尼系数也相对较大。这是因为食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由国家控制和正常市场价值共同决定,家庭之间的需求差异很小。而服务相关的类别,包括家庭设备、教育和娱乐、医疗和其他服务等,显示出较高的HCF不平等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家庭设备和服务等方面,东北地区城镇家庭的HCF基尼系数最高,分别为0.744和0.801;而在医疗保健方面,东部城市家庭的HCF基尼系数最高,为0.752;在居住和文教娱乐方面,西部农村家庭的HCF基尼系数最高,分别为0.676和0.681。这是由于发展特点不同,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各消费类别下HCF基尼系数较高的地区值得关注。推进针对不同领域特定消费类型的碳减排政策,有利于中国实现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碳减排目标。
在各消费类别中,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碳足迹不平等也存在明显差异。图3描绘了各消费类别不同收入群体的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总体来看,衣服、食物的HCF基尼系数较小,这说明不同家庭对于基本需求的需求差异较小,然而分收入群体来看,中高收入群体的HCF基尼系数相对其他群体最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购买更多的奢侈服装和食物,同时也有部分人不热衷于购买这些,导致群体内部的碳足迹不平等性较高。而在家庭设备和服务、文教娱乐、交通通讯方面,最低收入群体的HCF基尼系数相对其他群体最大。这可能是因为部分低收入群体由于经济限制无法购买更节能的家庭设备或服务,无法选择更环保的休闲娱乐方式和交通方式,从而增加了碳排放。这种不平等现象表明了社会中经济弱势群体在碳减排问题上面临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a b
c d
e f
g h
不同收入群体各消费类别的洛伦兹曲线和碳足迹基尼系数。a、家用设备和服务。b,衣服。c、文教娱乐。d,食物。e,居住。f,医疗健康。g、交通通讯。h,其他。
根据不同家庭规模各消费类别的人均碳足迹和HCF基尼系数可以看出,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加,各消费类别的人均碳足迹和HCF基尼系数都有下降趋势。随着家庭规模的变化,各消费类别HCF基尼系数的变化情况。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医疗健康,而居住和食品的下降幅度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加,人们更倾向于共享医疗保健资源,如购买家庭医疗保险、共同就诊等,从而减少了人均碳足迹,导致HCF基尼系数的降幅最为显著。
不同家庭规模各消费类别的人均碳足迹和HCF基尼系数
不同家庭规模各消费类别的HCF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家庭人均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模型1是对整个家庭样本的回归分析,而模型2和模型3分别是针对城镇和农村家庭样本的回归分析。因变量是家庭人均碳足迹的对数。人均收入、城乡类型、家庭规模和居住面积都对家庭人均碳足迹有显著影响。就人均收入而言,城镇家庭的系数大于农村家庭,说明收入对城镇人均家庭碳足迹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在家庭规模和居住面积方面,其在农村地区对人均家庭碳足迹的影响比在城镇地区更大。
变量 |
模型1 |
模型2 |
模型3 |
lnIncome |
0.577*** (47.34) |
0.646*** (39.47) |
0.491*** (26.74) |
Urban |
0.062** (2.45) |
||
lnFamilysize |
-0.183*** (-8.08) |
-0.167*** (-5.32) |
-0.184*** (-5.62) |
lnArea |
0.057*** (3.18) |
0.045* (1.87) |
0.086*** (3.18) |
Constant |
-5.095*** (-35.58) |
-5.692*** (-27.88) |
-4.430*** (-21.43) |
Observations |
9875 |
5448 |
4427 |
R-squared |
0.228 |
0.243 |
0.151 |
RMSE |
1.166 |
1.150 |
1.179 |
F |
729.505*** |
582.007*** |
262.527*** |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 ∗p < 0.1, ∗∗p < 0.05, ∗∗∗p < 0.01. p值表示基于正态分布的双侧检验。
主要结论
2017年中国人均家庭碳足迹呈现由西南向东北先上升后下降的空间格局。此外,在同一省份的城市之间,人均碳足迹也存在显著差异。在2012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的人均碳足迹显著上升,主要原因是家用设备和服务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和人口迁出,东北地区的人均碳足迹显著减少。消费类别和其他维度的交叉HCF基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各消费类别中都有碳足迹不平等性较高的区域或群体。例如,在医疗保健领域,东部地区的城市家庭表现出最高的HCF基尼系数。在衣服和居住方面,最高收入群体表现出最高的HCF基尼系数。此外,在各种消费类别中,家庭规模与人均碳足迹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家庭规模的增加伴随着HCF基尼系数的降低,且医疗保健领域的HCF基尼系数下降幅度最大。人均收入、居住面积、家庭规模和城乡类型都对人均家庭碳足迹有显著影响,并且各因素对城镇和农村家庭的影响程度不同。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4215240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