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11/09]全球石油需求“直到2032年才会达到峰值”,百万机组用上“中国脑”技术迭代让火电更绿色
作者:张淑欣 来源: 日期:2025-11-09 访问量:

全球石油需求“直到2032年才会达到峰值”,百万机组用上“中国脑”技术迭代让火电更绿色

(2025/11/03—2025/11/09)

作者:张淑欣(编写)

国际能源新闻

1. 全球石油需求“直到2032年才会达到峰值”

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最新报告指出,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延至2032年达到峰值,较此前预测推迟两年。报告显示,受交通运输与石化领域对碳氢化合物的持续需求推动,全球液态烃消费量将在2032年升至每日1.08亿桶的顶峰,目前约为1.04亿桶。到202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每天1600万桶;但由于电动汽车的普及率不断上升,到206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可能会下降35%。不过,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仍将是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

该研究强调,人工智能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长及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了全球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使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面临更大挑战。若要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以内,2025至2060年间每年需要投入4.3万亿美元的能源转型资金,较当前水平提高30%,才能在206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2. 乌兹别克斯坦计划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20GW

根据最新消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在访美期间与美国主要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举行会谈,双方共同展望了未来多领域合作前景。过去八年间,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的贸易额增长四倍,已有超300家美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业务,双方一致认为这仅是新一轮合作的起点。

乌兹别克斯坦计划于2030年前建成新一代能源系统,实现18-20GW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其中超过一半的电力来自太阳能和风能。双方将深化铀、铜、钨等关键矿产的开采与加工合作,构建可靠供应链。同时,乌兹别克斯坦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预计至2030年投入逾120亿美元升级公路、铁路、港口及机场体系。在数字化领域,乌兹别克斯坦将与多家美国科技巨头开展合作,推动电子支付、数字教育及创新中心建设,相关项目将获得美国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乌兹别克斯坦重申对投资者的坚定承诺,强调将继续保持作为可靠合作伙伴的定位。

3. 中国与东盟已建成16条跨国互联输电线路

根据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发布的信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电力互联互通合作正在持续深化。目前中国与东盟已建成16条110千伏及以上互联输电线路,双方开展电力贸易跨境电力互济超75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超过了90%。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2024年与2019年相比,东盟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超过1.5倍。《2026—2030年东盟能源合作行动计划》提出,东盟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备占比将提升到45%的目标,未来五年,东盟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增量空间为105GW。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积累多项先进成熟技术,未来和东盟的合作空间很大,储能、低碳电网建设等领域正成为中国和东盟区域的合作新热点。

第七届东亚峰会清洁能源论坛在福建福州开幕(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国内能源新闻

1. 百万机组用上“中国脑”技术迭代让火电更绿色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宁波北仑电厂9号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并正式投产。该厂总装机容量达到734万千瓦,成为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新机组首次在百万千瓦机组上应用了烟气冷凝等多项技术,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60%,其投运后全厂日均发电量约达1.76亿千瓦时,可满足超2000万户家庭单日用电,年发电量预计突破400亿千瓦时,有力保障华东地区电力供应。

该电厂历经近40年发展,实现了从依赖进口设备到核心机组全面国产化的跨越。当前国产机组每发10度电的煤耗已降至2570克,较建厂初期大幅优化,能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电厂积极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利用厂区空间建成4.75万千瓦光伏电站,所发绿电全部用于厂内生产,形成“火电+新能源”互补发展新格局。

北仑电厂成为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火力发电厂(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 全国首座!千公斤级氨制氢站落地南海

近日,全国首座商业化运行的千公斤级氨分解制氢加氢一体站在南海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氢能产业在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该站采用低温高效氨分解制氢技术,每日可稳定产出高纯度氢气1000公斤,能够满足超过百辆4.5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的加注需求,有效推动区域绿色物流体系建设。

作为目前国内单体产氢能力最大的商业化氨制氢设施,该站依托液氨储运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势,通过“液氨直供—现场制氢—即时加氢”模式,较传统运氢方式降低综合成本40%至50%。项目落地进一步强化了南海作为氢能产业集聚区的全链条协同能力,为“氨-氢”能源转换路径的商业化推广提供了重要示范,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实践。

3. 我国规模最大的蓄热电锅炉型虚拟电厂启用

近日,伴随河北张家口等地正式启动供暖,我国规模最大的蓄热式电锅炉型虚拟电厂也同步投入运行。这个没有实体厂房的“虚拟电厂”,通过位于北京的聚合商服务平台,成功整合了散布在张家口、唐山两地的16处蓄热式电锅炉,形成一个整体,总计具备54.4万千瓦的调节能力,将显著增强供暖期间华北电网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该虚拟电厂创新性地将蓄热式电锅炉视为“热能银行”,在夜间电力供应充足、电价较低时储热,于白天用电高峰时段释放热能用于供暖,并积极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其运行时段精准匹配风电、光伏大发时段,有效平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极大促进了冀北地区清洁能源的消纳。为支撑其高效运营,国网冀北电力打造了集运营管理与聚合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大脑”,并引入AI大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与策略优化,实现了对海量分散资源的精准调控,标志着我国虚拟电厂的规模化、智能化运营迈上新台阶。

主要新闻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国际能源网、中国能源网、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