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全球废弃物能源化投资将达到9519万美元;我国中东部最大地下储气库注气突破160亿方
(2025/08/11—2025/08/17)
作者:张淑欣(编写)
国际能源新闻
1. 2035年全球废弃物能源化投资将达到9519万美元
近日消息,预计到2035年,全球废弃物能源市场规模将达9519万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2%。据Market Research Future报告显示,亚太地区是该市场增长最快的区域,这得益于快速城市化及政府对废弃物管理的投入。中国、日本和韩国正扩大垃圾填埋场容量,以应对填埋场短缺和空气污染问题。
全球废弃物产生量持续增长,以及政府和企业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是废弃物能源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严格的环境法规也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已颁布限制垃圾填埋场使用、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激励措施、税收减免和补贴,进一步加速了废弃物发电技术的采用。
传统的焚烧仍是目前最主流的方法,而气化、热解和厌氧消化等新工艺正日益普及。报告强调,随着垃圾量增加、技术发展及有力的区域政策支持,垃圾焚烧发电将在创造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未来中发挥关键作用。且随着技术进步,该行业不仅有助于减轻环境压力,还将为全球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2. 美德企业联手推广“光伏隔音墙”,打造绿色交通新边界
近日,美德相关企业宣布合作,计划在北美及欧洲市场提供一体化光伏隔音墙系统。其可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机场跑道旁的交通走廊,以支持能源转型和清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解决方案集成了高效光伏组件与先进吸音、导音材料,旨在在噪声控制的同时实现太阳能发电。整套系统支持并网和离网双模式,并可进一步拓展至电动车充电与电池储能,适用于城乡多场景部署。
尽管应用前景广阔,该技术仍需克服稳定发电、高效隔音、低眩光、结构安全及美观协调等多重技术挑战。目前,合作双方已在美国多地启动试点与示范项目,合作方涵盖州交通部门、高速及铁路管理机构、高校及私营铁路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发电隔音墙”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正受到关注。日本某铁路公司正尝试将钙钛矿光伏组件用于噪音屏障;立陶宛也有团队正在公路旁测试双面发电组件的隔音应用。这些探索表明,“发电隔音墙”正成为清洁能源与基础设施融合的新趋势。
“光伏隔音墙”(图片来源:pv magazine)
3. 英国2025年新增光伏装机或突破1GW
根据英国能源安全与净零部(DESNZ)初步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英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达19 GW,上半年新增装机容量为621MW。分析人士预计,随着更多项目并网及数据更新,全年新增装机有望突破1GW。
2025年6月新增88MW装机(涉及23351个系统)。7月,一座装机容量达373MW的大型太阳能电站已正式投运并接入电网,成为英国当前最大单体光伏项目。同时,通过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NSIP)审批通道,多个大型光伏项目(包括180MW、400MW、500MW及138MW项目)近期获得了开发许可,显示公用事业级项目储备持续增强。
然而,要实现2030年45至47GW的国家目标,当前部署速度仍需加快。为此,英国政府在《太阳能发展路线图》中提出多项支持政策:第七轮差价合约分配预计将于2025年8月启动;计划提高新建住宅能效标准;改革规划审批与电网接入流程;并探索更具灵活性的部署方式,如支持阳台/屋顶即插即用太阳能设备及停车场光伏车棚。
国内能源新闻
1. 我国中东部最大地下储气库注气突破160亿方
我国中东部最大地下储气库—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公司文23储气库注气突破160亿立方米,标志着该储气库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全国一张网天然气调峰提供坚强保障。该储气库是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气量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天然气调峰“压舱石”,已历经5个注采周期,累计注采气突破236亿立方米,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
为充分发挥储气库调峰能力,备战今冬明春保供“大考”,文23储气库自3月10日完成上一轮冬季保供任务后,仅用3天时间顺利完成注采转化,优化注气生产方案,加强气藏动态分析,严密监测运行参数,推进“一井一策”精准管理,实施压缩机预防性检维修,加密开展注采井、关键设备和管道巡检排查,确保“全力以赴、应注尽注、及早注满”。在第六轮注气周期中,文23储气库压缩机“马力全开”,注采气井齐发力,日均注气量保持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高位运行,注气量超11亿立方米,彰显了文23储气库天然气调峰“稳定器”的作用。
文23储气库(图片来源:央视网)
2. 全国最大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已生产绿氢约13000吨
自投产以来,位于新疆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绿氢示范项目已稳定运行超过770天,累计生产绿氢约1.3万吨。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其产业链完整覆盖了光伏发电、绿电输送、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运和绿氢炼化全流程。
该项目所产氢气经纯化加压后,通过管道输送至6公里外的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公司,用于替代原有的天然气制氢工艺。项目负责人介绍,若生产线满负荷运行且氢气被全部消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8.5万吨。
为进一步拓展绿氢应用场景、提高消纳量,项目运营方自去年下半年起探索民用天然气掺氢技术,目前已将约500吨绿氢掺入民用天然气系统。下一步计划包括建设汽车天然气加氢母站,并与周边氢能综合利用项目合作,推动绿氢在更广泛经济民生领域的应用。
3. 我国最大沙漠油田累计产量突破5000万吨
全国最大的沙漠油田——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哈得逊—富满油田油气产量当量累计突破5000万吨,这标志着沙漠腹地建成了一座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超深油田。
哈得逊油田油藏埋深5000多米,最薄的油层才0.6米左右,油田地质构造复杂,属超深超薄油藏,开发建设难度极大。自2000年起,哈得逊油田创造性地应用深层超薄油层水平井、双台阶水平井钻井、分支水平井等多项国际先进水平井技术,创下“第一个亿吨级储量的整装海相沙漠油田”等10项国内陆上油田纪录。
作为我国最大超深油田,富满油田面临着超深、超高温、超高压、高含硫的“三超一高”极限挑战。该油田创新发展超深海相碳酸盐岩断裂控储成藏地质理论,形成“五定三性”油藏单元划分评价、断控破碎体油藏注氮气重力混相驱技术等完整勘探开发体系,高效开发了富源、满深、跃满等10多个超深碳酸盐岩区块。2024年,富满油田油气产量跃升至421万吨,成为我国7000米以深规模最大、开发效益最好的油田,为端牢国家能源饭碗持续增强底气和实力。
主要新闻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国际能源网、中国能源网、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