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第23届世界石油大会闭幕,我国首座大型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机组成功投运
(2020/12/06-2020/12/12)
国际新闻
1. 第23届世界石油大会顺利闭幕
第23届世界石油大会(图片来源:第23届石油大会组委会)
12月10日,为期5天的第23届世界石油大会在美国休斯敦落下帷幕。围绕“创新能源解决方案”的主题,会议就油气行业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本届大会进行了大会主旨演讲、7次全体会议、3次部长级全体会议、7次首席执行官论坛、4次部长圆桌论坛以及23个技术论坛、15个技术圆桌会议等多场研讨活动。与会代表认为,油气在实现低碳目标、助推能源转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届世界石油大会杜赫斯特奖获得者——丹尼尔·耶金表示,在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发展到可以满足能源需求前,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不足,可能会造成像过去几个月在欧洲等地出现的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反复出现。
油气行业应该也能够为应对气候挑战贡献解决方案。与会代表们都认为,低碳不意味直接摈弃化石能源,相反油气行业是大有可为的。SVP油气公司与会代表伯拉·多伊尔表示,事实上,许多可再生能源公司都在借鉴利用油气技术,例如,深水油气平台技术对海上风电开发十分关键,运输油气的基础设施对氢能的推广使用非常重要。而要实现油气技术在新领域的移植应用,需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数字革命。
在本届大会闭幕式上进行了交接仪式,下一届世界石油大会将于2023年在加拿大西南部城市卡尔加里召开。
2. 沙特与阿曼签署多项协议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12月6日访问阿曼,两国签署了13份谅解备忘录。其中,沙特ACWA Power电力公司12月7日与阿曼石油及空气产品公司签署了一项达70亿美元的协议,拟在阿曼的萨拉拉自由区生产绿氢。
阿曼国家电视台报道称,沙特马登公司与阿曼矿产开发公司签署协议,以在矿产勘探和开发领域开展合作。此外,沙特Tadawul集团与马斯喀特证券交易所与签署谅解备忘录,就证券交易所运营和公司双重上市开展合作。
3. 基础设施老化导致伊朗又发生管道爆炸事件
12月9日,伊朗西南部的Parsian炼油厂发生管道爆炸,一台挖掘机撞上了一条10英寸的天然气凝析油管道。据路透社和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虽然事件仍在发展,但爆炸中没有人员伤亡,救援队仍在现场。这是自今年夏天以来影响伊朗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的第三次重大爆炸。11月中旬,伊朗南部的一条石油管道发生爆炸,被认为是由于基础设施老化。今年7月,伊朗西南部Einkhosh油田的一个泵房发生了更大的爆炸,造成三名石油工人死亡,另外四人受伤。爆炸击中了泵房工人的一个休息室建筑。当时,爆炸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再次怀疑是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老化。
4. 拜登政府释放首轮战略石油储备,首先授予埃克森美孚
拜登政府将该国紧急原油储备中首轮释放的石油授予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美国能源部于12月10日在其网站上表示,埃克森美孚公司将从战略石油储备中获得480万桶石油。交货将在位于Bryan Mound、West Hackberry、以及Bayou Choctaw的储油设施月进行。此轮石油释放是拜登政府为降低能源成本和应对汽油价格飙升所做出的部分努力。上个月,汽油日价格达到了七年来的最高水平。自10月下旬以来,原油期货已下跌约15%,当时美国表示正在考虑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燃料价格。
国内新闻
1. 我国首座大型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机组投运,验证技术可行性
运行中的发电试验机组(图片来源:陕西日报)
12月8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参数最高、容量最大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在华能西安热工院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在西安华能试验基地正式投运。该机组发电功率为5兆瓦,其成功投运验证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工业运行的可行性,有望彻底改变传统热力发电技术140多年来以水蒸汽为主流工质的发电方式,标志着我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路径。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是热力发电领域一项重要的变革性技术。不同于传统主流热力发电技术,该技术以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具有热电转换效率高、动力设备和系统体积小、灵活性好等显著优势。该技术在主气温度600℃的条件下,热电转换效率较蒸汽机组提升3~5个百分点;相同装机容量时,透平主轴长度只有蒸汽轮机的1/25;可实现0~100%全负荷调峰。
下一阶段,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将积极推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在高效光热、电热储能、先进核电和灵活火电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50兆瓦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商业示范电站,为我国继续保持热力发电领域技术全球领跑,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2. 涪陵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储量超千亿方
涪陵页岩气田俯瞰图(图片来源:人民网)
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白马区块页岩气探明储量新增报告,于12月9日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经认定,该区块新增探明储量1048.83亿立方米。至此,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含气面积达824平方千米,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
涪陵页岩气田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是我国川气东送管道重要气源之一,2012年12月开始建设,2014年3月进入商业开发,是我国首个进入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据中国石化江汉油田介绍,涪陵页岩气田于2017年底建成百亿立方米年产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200万吨,相当于植树1.1亿棵,停开轿车800万辆。
此次探明的涪陵页岩气田白马区块具有地表结构、地下构造“双复杂”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常压深层气藏。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按照“分区评价、试验先行、效益建产、示范引领”思路,加快科技创新,历经6年攻克深层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技术瓶颈,单井测试页岩气产量从每天4万到6万立方米提升至每天10万到13万立方米。截至今年11月,涪陵页岩气田白马区块单井最高累计产量超3000万立方米,在国内常压页岩气井中处于较高水平,证实了该区块具备规模增储、效益开发的良好前景。
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已累计投产643口井,累计产气超412亿立方米,日产气量超2000万立方米,为助力长江经济带沿线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支撑。
3. 国家发改委: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12月11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做好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先立后破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
会议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把握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经济总量较大、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要主动带头、发挥好全国经济“压舱石”作用,努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多做贡献;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民生保障压力较大的地区,要兜牢民生底线,确保安全稳定。明年经济运行将面临不少问题挑战,要直面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重点要善于抓住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遇,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精准”和“及时”。
(主要新闻来源:国际能源网、新华社、中国证券报、人民网、世界石油网、中国石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