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国际油价近期上涨达四年来最高水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跃居世界首位
(2018/11/05-2018/11/11)
国际新闻
1. 国际油价近期上涨达四年来最高水平
乌拉圭《观察家报》分析了近期国际油价上涨背景及影响,主要观点为: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国际油价飙升,目前已达到80美元每桶的四年来最高价。2016年底,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石油出口国组织及以俄罗斯为首的其他产油大国曾达成一致降低产量抬升价格,以应对油价的非常态化走低,最终油价由45美元涨至65美元并延续至今年年初,若干因素导致油价持续上涨。
其中,主要原因是今年5月特朗普宣布退出前总统奥巴马及其西方盟友达成的伊朗核协议并宣布6月起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直指其石油出口量下降,同时不允许任何伊朗进口国继续购买其石油。最终导致其产量由日产3800万桶降至3400万桶。中国、印度随之降低进口量,韩国、法国也不再从伊进口。
此后,伊朗通过石油换俄罗斯武器或私营中间商等方式降低制裁影响但成效稳定国际油价。墨西哥、利比亚、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共同提升6000-7000桶日产量,但也仅供沙特、俄罗斯、阿联酋和科威特。委内瑞拉未来石油产量仍然颇具不确定性。目前的日均136万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60万桶且将持续减少直至80万桶。
此外,美国石油产量近年来动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目前84万桶日产量与长久以来百万桶仍有悬殊。世界经济紧缩使主要产油国家认为油价仍会继续上涨。
2. 伊拉克油长称将提升原油出口能力,评估石油供应缺口
伊拉克石油部长嘉班表示,伊拉克计划在2019年增加石油产量和出口能力,重点放在该国南部油田,且该国将要与跨国公司达成协议。
嘉班称,美国对伊朗的新制裁导致的石油供应短缺尚未得到评估,伊拉克与其他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可能在下月举行的政策会议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OPEC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计划2019年原油日产能达到500万桶,平均日出口量预计将达到大约380万桶。目前,伊拉克日产量为大约460万桶,在OPEC中仅次于沙特。伊拉克的大部分石油是通过南部的石油终端出口的,国家财政收入逾95%来自原油出口。
伊拉克眼下面临的挑战之一,将是评估美国周一重新对伊朗石油行业实施制裁所造成的全球石油供应缺口。
3. 美国加州2045年实现清洁能源供电
在低碳发展上历来十分“先锋”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又迈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步:到2045年全州全面实现清洁能源供电。
一项名为SB100的法案详述了以上目标,通过逐步增加电力系统终端中清洁能源供电的比重,摆脱加州电力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碳排放。该法案提出,到2045年12月31日,供加州终端消费者使用的零售电力和政府采购电力必须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零碳能源。
在发展清洁能源上,加州可谓美国所有州之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特朗普政府提出放宽汽车环保标准、支持燃煤电厂的同时,加州仍坚定执行一系列减少碳排放的举措。今年早些时候,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强制2020年后的新建房屋安装太阳能设施的州。
4. 2018澳大利亚新增太阳能发电1560兆瓦
今年澳洲前总理特恩布尔曾极力推崇的能源转型政策尚未进入立法程序便迅速夭折。国家能源保障计划(NEG)被放弃,加上联邦能源政策的不确定性,澳洲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热衷于太阳能电力。
上个月,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太阳能设施数量出现飙升,发展势头都超过了昆士兰州。这三个州的新增太阳能新都超过了35兆瓦。在全国范围内,10月份新增158兆瓦屋顶太阳能,比过去几个月大幅增加,并确保2018年的太阳能市场出现井喷的势头。
国内新闻
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跃居世界首位
图为建设中的福建福清兴化湾3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国家能源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能源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跃居世界首位,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光伏、风电、水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不仅为我国节能减排、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对全球能源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了1.4倍、4倍和168倍,直接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
通过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在建设750千伏线路时我国已开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800千伏以上特高压时,实现了全面赶超,并带动了我国电力设备、设计技术、运维技术全面飞越。
煤炭绿色开采、机械化开采、重载铁路运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石油天然气复杂区块和难开采资源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华龙一号”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开工建设,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高效燃煤发电、水电站设计建设和设备制造等技术均位居国际前列……中国这个曾经发电设备基本靠进口的国家,正在昂首阔步向能源科技强国迈进。
2. 中国石化交易团进博会签下456亿美元大单
11月8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举办中国石化交易团采购需求对接暨现场签约仪式,与国外48家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采购协议涉及油品、化工产品、机电设备、煤炭、材料等物资,签约总金额达456亿美元。中国石化旗下的易派客工业品电子商务平台还与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3. 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开建
据了解,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6日通过收口审查。该工程是青海省首条特高压外送通道,也是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通道。
工程建设是落实我国能源战略,减少环境污染,发挥青海清洁能源优势,促进青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障河南电网电力负荷需要,提高河南清洁电力在消费中的比重的重要工程。该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5省,止于河南驻马店地区,输电电压等级为±800千伏,输送容量1000万千瓦,推荐线路路径总长度1596.6km,直流工程规划于2020年建成投产。
4. 首用国产监测仪,燃煤电厂装上“千里眼”
“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监测仪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组开发出系列监测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仪器的技术和市场垄断,使国产超低排放监测仪器首次在燃煤电厂应用
“由于国内没能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导致该类仪器的技术被国外垄断。”项目负责人、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大气物理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法华介绍,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攻克了技术瓶颈,实现了仪器监测的重要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仪器的目标,推动了我国紫外光谱法监测超低浓度污染物技术的进步。
目前,已有300多台该项目研发的超低浓度监测仪器在近百个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工程中应用,相当于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工程装上了“千里眼”,监测数据可实施远程传输,技术团队则能更好地指导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高效稳定运行。
(主要新闻来源:国际能源网、国家能源局、中电新闻网、证券时报网、澳华财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