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12/01]全球气候危机欣见“希望” 中国深水油气开发再获突破
作者:艾先能 来源:ceep 日期:2019-12-02 访问量:

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全球气候危机欣见“希望” 中国深水油气开发再获突破

(2019/11/25-2019/12/01)

国际要闻

1. 巴西最大水电站“贝罗蒙特”投入运行

贝罗蒙特大坝建在亚马逊河流域(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贝罗蒙特(Belo Monte)水电站拥有11233MW的发电总容量和4571MW的平均发电量,已成为巴西最大的水电站,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水电站。该项目总预算超过40亿美元,于2011年开始建设,但关于水电设施的可行性研究很早开始于1975年。贝罗蒙特水电站的全面投入运行,标志着持续建设了8年多的Norte Energia水利工程项目正式宣布竣工。据估计,这一水利项目在满负荷发电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国内10%的市场需求,为巴西各州近2000万户家庭(覆盖6000万人)提供电力服务。尽管这一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直接创造3万多个就业机会,但仍遭到了环保人士和亚马逊土著居民的强烈反对。抗议者称,贝罗蒙特大坝无论是建设过程中还是建设完成后,都将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和不可恢复的影响。项目工厂将淹没大片亚马逊热带雨林,水淹面积近700km2,相当于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Toronto)的面积。而且水库周边环绕着阿尔塔米拉(Altamira)、巴西诺沃(Novo)和新谷维多利亚(New Valley Victoria)等城市,至少3万名土著居民被迫迁移。此外,尽管贝罗蒙特水电站总发电量占巴西总产能的7%,但受雨季的影响(每年枯水期长达3至5个月),其实际每年的平均发电量只能达到4462MW,与11233MW的发电总容量相比,发电效率不到40%。关于该水电项目的所引发的环境与经济效益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2.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全球气候危机中喜见“希望信号”

联合国秘书长在马德里举行的COP25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

(图片来源:UNFCC flickr)

  在马德里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COP25)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他强调,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当中,“希望的信号”成倍增加。他呼吁所有国家加强“问责、责任和领导力”,增强“雄心和承诺”,以结束全球气候危机。古特雷斯说“过去五年是地球有史以来最热的五年,海平面处于历史的最高水平,难以逆转的关节点已不再是初露端倪,而是切切实实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并正飞速来到我们跟前”。他也表示,迄今为止各国付出的远离还远远不够,除非采取更加积极严格的行动,否则《巴黎协定》的承诺仍意味着全球温升3.2度,但是1.5度的目标也并非遥不可及。古特雷斯肯定了各国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术已经具备,结束气候危机的希望信号正在成倍增加。尽管气候变化问题也已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但当前解决这一危机的关键因素是缺乏政治意愿——碳定价的政治意愿,或者是停止化石燃料补贴的政治意愿,这意味着要从对收入征税转移到对碳排放征税,即对污染征税而不是对人征税。此外,古特雷斯宣布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将成为联合国新的气候行动特使,以肯定其在“推动金融部门对气候采取行动”的杰出表现。  

3. 政府应在能源效率方面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进行的一项公开调查显示,全球能源效率改善进程令人担忧,各国政府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扭转能源效率提升放缓的趋势。全球能效紧急行动委员会(the Global Commission for Urgent Action on Energy Efficiency)于2019年7月成立,由现任和前任部长、企业高管和国际专家等23名成员组成,受尔兰名誉总理莱奥•瓦拉德卡(Leo Varadkar)领导,旨在2020年夏天之前提出加快全球能源效率进步方面的建议。在11月27日于巴黎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委员会成员对决定效率设计和实施成功以及确保政策获得政治和民众支持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以为委员会的形成相关建议奠定基础。作为此计划的一部分,IEA正在为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分析支持:它对能源效率进行了一次全球公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效率政策目标、主要机会以及其他一些委员会所关注领域的问题,来自80个国家的近800人对此做出了回应。当被问及委员会应优先考虑哪些主题时,受访者关心的是将能源效率的提高问题提升到政府议程的高度,并确定政策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这些主题反映了更广泛的能源效率界对全球委员会的期望,即全球委员会将展示如何在决策者中为能源效率提供更多支持,并指出设计和实施能效政策以有效动员资金和投资的最佳方法。

  

国内新闻

1.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再获突破

  12月28日第五届深海能源大会在海南海口举办。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会上披露,在我国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成功测试永乐8—3—1探井,获得百万方优质天然气流,创造了我国海域潜山天然气测试产能新纪录,实现了琼东南盆地深水东区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也这标志着经过20余年技术攻关,我国凭借自主创新的系列技术,相继克服世界级油田勘探开发难题成功完成此次深水钻探,成为世界上少数系统掌握该领域全套勘探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永乐8—3—1探井位于海南岛东南约180千米处,设计井深3015米,作业海域水深1831米,属于超深水作业。

2. 内蒙古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煤炭钢铁去产能任务

  1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艾丽华在内蒙古工业能源交通领域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内蒙古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十三五’煤炭、钢铁去产能任务。2018年以来,完成钢铁产能置换235万吨、电解铝206万吨、PVC38万吨,69户区属僵尸企业已完成出清51户”。取得这一显著成果与内蒙古新出台的产业实施方案密切相关。内蒙古每年投入近20亿元资金用于智能创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项目的技术攻关,并立足于大数据和新材料等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在降成本方面,内蒙古采取扩大电力多边交易规模、调整交易限价、实施煤电价格联动交易等措施,大幅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近两年累计达到180亿元。

3. 我国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成功应用

  11月27日,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ISC)示范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唐家会矿区正式宣布投产。这一项目的成功应用证明了第四代ISC技术成熟稳定、安全高效,解决了困扰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气产量、质量的稳定性,以及项目经济可行性问题,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ISC技术实现了世界研发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ISC技术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地燃烧,通过对煤的热作用及化学作用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这一技术不仅可以回收矿井遗弃的煤炭资源,而且还可以用于开采人工难以开采或开采经济性、安全性较差煤层。产生的可燃气体既可直接民用和发电,还可以用于提取纯氢或作为合成油、二甲醚等多种重要化工产品的原料气。因此,ISC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主要新闻来源:中国新能源网、联合国、国际能源署、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