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的理念
(图片来源:中国秸秆网)
中共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一重大举措被认为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国家环保总局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胡总书记要求,未来我国循环经济要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他认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
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欧洲国家对中国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关注。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法新社从胡锦涛总书记的长篇报告中,把这个话题单独摘出来做成了一篇报道,提到中国经济发展正受成本过大之苦,而中国现在正向环境友好的方向迈进。
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我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也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方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本周能源新闻的另一个亮点是,国际石油价格在近来不断攀升的格局下,继续连创历史新高,直逼每桶90美元,由此带来了石油消费国(尤其是亚洲国家)在石油供应安全方面的较大影响和人们对未来石油供应不确定性的一定担忧,而中国开征燃油税的呼声也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国际油价轻松迈过每桶80美元,直逼90美元大关
10月19日,纽约早盘欧元对美元汇率再创新高1.4318,再一次激发了投资者对于商品期货市场的热情,国际原油盘中顺势突破90美元/桶整数关口,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上涨速度持续加快,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油价上涨了2倍,从2003年每桶30美元上涨到目前的90美元左右。其中,油价从每桶60美元涨至每桶90美元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油价上涨幅度超过20%。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导致油价大幅走高的因素很复杂,主要因素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日益减少的商业库存、人为炒作和持续贬值的美元、敏感的地缘政治以及异常的天气因素等。另外,美联储将调低利率,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上的部分投机头寸也为此做多原油,加之伊拉克北部政治局势紧张,如果土耳其对伊境内的库尔德反政府武装采取军事行动,将会进一步刺激国际油价再次刷新历史高点。正是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际原油价格才轻松迈过每桶80美元的关口,直逼90美元大关。
亚洲各国面对油价涨势忧心忡忡,能源供应安全问题凸现
随着油价节节攀升,依赖进口的亚洲原油消费国如今在日常原油供应问题上已不再像往日那般无忧无虑。原油价格本周连创历史新高,亚洲地区的原油供应注定会因此而进一步吃紧,区内各国建立紧急石油储备的长远计划也将被迫暂时搁置,与此同时,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取消国家燃油补贴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而问题是,如果真的迫于压力而取消补贴,却又很可能引发政治动荡。
虽说高油价可能会为更多替代能源产品的使用打开机会之门,但是诸如乙醇混合燃料、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替代能源产品的开发着实是远水难救近火,短短几个月时间根本无法扭转原油供应吃紧的局面。亚洲能源安全战略中的另一支柱--石油以外的其他主流能源资源--对于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因为天然气和煤炭的价格多少和原油价格是相互关联的。
原油价格上月首次突破每桶80美元关口,同月中国原油进口仅增长了1.5%,创下近一年来的最低增幅。这也意味着,像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有炼油企业已经开始动用库存来维持生产。眼下的风险是,如果未来几周原油价格依然没有回落,炼油商们就会迫不得已高价买入原油以补充不断萎缩的库存。不单单是中国,日本的原油库存也呈现出当前这个季节不应有的下降态势。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的原油库存也一直在不断减少。
与此同时,建立原油战略储备的长期目标看似更加遥远。中国从去年开始增加原油储备,而印度早已有此想法,但它可能会发现以目前的速度将远远无法实现储备计划。像日本和韩国这样原油完全依靠进口的国家或许不得不暂停增加原油储备的计划。缅甸8月份决定将燃油价格提高3倍,进而引发了为期1个月之久的示威游行,缅甸政府的决定明确显示出调整政府补贴会带来的后果。泰国和菲律宾等部分亚洲国家已完全取消补贴。而马来西亚政府现正在考虑加快恢复一项计划,以便在成本上升时,降低原油进口关税。越南最大的石油进口商Petrolimex的一位交易员说,越南可能很快就会提高燃油价格。越南已在5月份取消了石油进口税。亚洲各国的举措,充分表明了国际油价的持续高涨已经对亚洲能源供应安全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高油价更坚定了“费改税”,中国燃油税呼之欲出
在日前举行的9月份乘用车信息联会议上,全国乘用车信息联秘书长饶达表示,“燃油税出台时机已经具备,只是出台早晚的问题,现阶段的准备条件足够具备燃油税开征。燃油税作为本届政府任期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肯定会在明年3月份实施。”
近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相关领导在媒体面前表示,燃油税方案已确定,只待合适时机推出。专家普遍认为,国际油价将是影响燃油税推出时机的最大因素。但燃油税的推出时机不应过度受制于油价。
首先,现实情况决定燃油税开征不宜再拖延。要使政策具有连续性,就必须具有前瞻性,要看清油价总体走高的趋势。由于资源的有限和需求的大幅增加,石油价格预期将长期持续在高位上运行。30~50美元一桶的低价格恐怕已经不易出现。而且,中国现在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节约石油资源显得极为迫切。而开征燃油税,目前是最有效的节约方式。
其次,燃油税不是简单的加税,而是上缴方式的转移,即从交纳养路费等费用变为燃油税。如果税率确定适合,对绝大多数车辆来说,费用负担并未明显增加。而且,在油价低位时出台的燃油税看起来价格好像不高,但是这样的心理平衡是脆弱的,油价上涨将会让人们领略市场的残酷。而在油价高位时的燃油税,实际上提高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油价下滑会减轻压力。
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实际是利益与共的关系,而不是你多我少的零和游戏。在高油价时出台燃油税,政府应当更加充分地考虑社会各个行业和阶层的承受能力,从而确定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税率,避免出现部分群体负担大大加重的局面。(主要资料来源:新华社、财经时报、华尔街日报、世界石油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