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碳之道:节能减排倒计时
作者:ceep 来源:ceep 日期:2010-09-27 访问量:
 碳之道:节能减排倒计时

——一周能源新闻综述(2010/09/27

全国各地都在努力节能减排,图为浙江宁波将一座焦化炉爆破拆除。

(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919,媒体发布国家发改委通知,要求纠正节能减排中简单限电等错误做法。此时,一场为了完成节能任务而拉闸限电的最后决战,已在河北、浙江等地渐次上演。在拉闸限电的部分地区,暴露了此中的种种荒诞与无奈,以及限电后热销的柴油发电机对未来节能减排发出的挑战。仅仅依靠行政手段应对节能减排,成本效率均不足,依靠宏观政策和经济手段双管齐下的碳之道,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捷径。

拉闸限电为十一五目标,柴油发电挑战节能减排

拉闸限电现象仍在上演。在“十一五”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全国各地都进入最后的决战。在任务压力大的一些地方,决战变成了“绝”战——拉闸,停电(CEEP网站在2010/09/14曾经就此现象进行过报道,详见http://www.ceep.net.cn/WeekNews.asp?ID=273)。目前拉闸限电现象仍在上演。

湖州“停电梯节电”。据南方周末报道,919日下午,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政府所在的行政中心,几幢大楼均只有一部电梯在运行,电梯上还贴出一份“温馨提示”──电梯四层以下不停靠,四层以上逢双层到达。此时,楼上的一些官员,正顶着三十多度高温吹着电风扇工作。长兴县政府正在对行政中心执行“超常规节电措施”,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一个多月。长兴是湖州的工业大县,能耗占到湖州的40%8月以来,长兴县将用电配额细分到了每个用电单位,有的用电单位甚至连每天用多少都被做了细致界定。每个单位分到的配额,都比过去正常时用量少,比如行政中心的配额比去年同期缩减20%以上。除了政府部门,长兴县的医院、学校、酒店、商场、娱乐场所等,也全是一样得限电。

当地的不少工业企业的用电负荷、用电额度比正常所需压缩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一些高能耗行业企业,更是陷入了漫长的停工。如果超额用电,将被拉闸断电。执行初时,连烟草局、总工会、联通、电信四个部门,都曾被罚停电一天。8月中下旬,曾一周内就有32家企业被停电。

全民的“节电”动员。强制措施之外,还有移动运营商每天都给当地居民发短信,宣传“空调开高点,电费省一点”之类的节电常识;当地电视台上,这些宣传语也反复播放,并不时曝光一些违规用电的案例。而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都被要求向父母发起倡议,自觉减少家庭用电。这一场“全民参与,立即行动”的节电运动,将持续到年底。县长章根明公开解释为“非常时期,非常任务,非常之举”。

节能减排为何变成限电。一位节能减排领域专家透露,在节能减排涉及的各种指标里,电力堪称目前唯一无法作假的指标,举全县之力参与节电的原因,是因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已经到了最后冲刺的一个季度。

四年之前,中国向世界承诺,2010年末要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节能和减排的这两大目标,并层层分解到各省、市、县、乡镇,以及一些大企业。单位GDP能耗,指的是每产生万元GDP所消耗掉的能源,主要是通过技术改造和淘汰高能耗生产方式来降低。

电力正是目前工业生产中主要使用的能源之一。一位节能减排领域专家透露,在节能减排涉及的各种指标里,电力堪称目前唯一无法作假的指标──国内主要的电厂均已安装联网的发电、用电数据监测系统,中央部门可直接调阅。而其他指标大都来自于地方上报,“易于操纵,各地完成难度都不大。”于是,限电演变成了当前大江南北冲刺节能减排任务的一项核心工作。

今年秋天没有电,有电只有柴油电。在湖州,部分拿到停小火电补贴款的企业,转头又拿钱去买柴油发电机。事实上,雷厉风行执行至今的限电政策,效果尚不显著。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在浙江,绝大部分地区9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幅仍在10%以上,嘉兴和杭州甚至超过20%。在嘉兴,如今已在使用10月的用电额度,按现有用电节奏,全年的用电额度将在11月中旬花光,届时可能连生活用电也无法保证。这也意味着,要完成节能目标,各地企业,尤其是高能耗行业企业,将可能遭遇更为严苛的限电措施。企业为了确保订单的完成,纷纷转用大功率柴油发电机发电生产,尽管这样做的发电成本和能耗都是电网供电的好几倍。但柴油机发出的电,因为不入电网,能耗不会被纳入官方统计范畴。但因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对未来的节能减排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碳之道:宏观政策和市场机制双管齐下

行政手段的力量。“十一五”节能的目标,以目前的态势看,二氧化硫的减排任务应该会如期完成。但这份成绩单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如在电力行业推行强制脱硫、脱硫电价补贴;同时,“上大压小”,强制关停了大量小火电。2009年,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达到4.6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2%提高到现在的71%。而根据环保部数据,2006~2008年,共关停小火电机组5724万千瓦。同时,社科院的一份报告称,2003~2020 年间,火电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后,就业岗位净减少41.3万个。很显然,行政手段很灵,但减排成本却是个问题。

市场机制的有效。在美国的二氧化硫减排过程中,市场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的20年中,美国利用市场手段,即cap and trade,成功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减半。美国政府将cap下的排放指标,直接分配给电厂。电厂可以自主选择是安装脱硫设施、燃料转换,或者购买排放额度。按照美国能源部2008年的数字,美国110个火电厂安装了190多个脱硫装置。超额排放的电厂,须缴付每吨2,000美元的罚款(相当于排放额度市价大约十倍),并按物价逐年调整。

美国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从1800万吨下降至900万吨。EPA(美国联邦环保署)称,到2010年,每年针对酸雨致病的医疗开支能节省1230亿美元。同时,除去通货膨胀因素,老百姓的电价并没有随着企业排污成本的增加而上涨。

中国碳市场的端倪。由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全球低碳金融高层论坛上,央行副行长易纲指出,通过在碳排放配置限额下进行的碳交易,可以大大减少整个社会的减排成本,而金融机构在碳交易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芝加哥的碳交易所,银行、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都是碳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做市商,也是价格发现者。

金融创新,缔造碳市场。所谓金融创新,无非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或政府出台的新政策,市场推出相应的金融工具,帮助企业和其它市场参与者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中国政府已经公布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指标。如何让这个目标有效,低成本的实现,更具有“操作性”(operational)呢?这里,金融市场必须发挥作用。或者金融市场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设计出碳强度金融工具,使这个政策“跑起来”。

符合中国国情的碳市场交易机制。在欧美,强制或自愿加入碳市场的企业,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