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员在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竞价交易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2008年1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中突破每桶100美元,这一价格刷新了2007年创出的每桶99.29美元的国际原油期货盘中最高纪录。在高油价已经来临的时代,以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成为我国能源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油价破百,挑战能源安全
国际油价在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大幅上涨,首次突破100美元/桶大关。美国东部时间1月2日中午12点06分左右,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交易中达到每桶100美元,这一价格刷新了2007年创出的每桶99.29美元的国际原油期货盘中最高纪录。油价达到三位数,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关键点。无论油价飙升的原因是巴基斯坦和中东局势的紧张、产油国尼日利亚近来的动荡局面,还是美元持续性贬值,三位数的油价已经让整个地球为之“疯狂”。
高油价不但关系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更使得石油消费大国的进口支出大幅上扬,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其国家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
油价高企,能源定价机制和税制亟待改革
国际油价的持续高涨使得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再度承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受到考验。近九年来,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经过四次改革,最终确立了“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国际油价短时间内的大幅上涨,将对国内刚刚缓解的供求压力带来影响。如果国际油价长时间维持在每桶100美元的高价位,国内炼厂加工亏损的局面将进一步加重,成品油市场供应的压力也将再度凸现。
高油价引发了人们对燃油税、资源税改革的再次重视。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短期内油价回落几率不大,高油价很可能长期维持,必须研究在高油价背景下出台燃油税、资源税改革的问题。燃油税的出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鼓励节约用油和公平负担的角度,以及从增强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石油消费方面来看,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燃油税。但是,一般情况下,在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调整国内成品油税收政策风险较大。
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是高油价时代值得高度关注的另一重要议题。2007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向,首次明确了未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这使油、气、煤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浮出水面。《意见》中要求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7项费用被明确列入了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
从历史上看,高油价曾是促使西方国家实现能源战略转型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目前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价格的传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对油品供需的调节,同时形成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价格机制。
全球新能源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价格高企,导致能源使用成本大幅上升时,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态势良好,不但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更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供了可行之路。
全球风能产业保持年20%增速
在各类可再生能源中,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来看,风能最具竞争力。从中期来看,全球风能产业的前景相当乐观,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将为该产业未来几年的迅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德意志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全球风电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迅速扩张的阶段,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到2015年,该行业总产值将增至目前水平的5倍。根据预计,未来几年亚洲和美洲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实现每年30%的高速增长,印度风能也将保持每年23%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十一五”国家风电发展规划,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而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约91个风电场,装机总容量仅260万千瓦。可见,风机市场前景诱人,发展空间广阔。
太阳能发电迅速成长
据《新一代能源新闻》网站2007年12月底发布的初步估算数据,2007年世界太阳能光伏电力生产比2006年增长约50%,提高到3850MW。截至2007年底,全球累计太阳能光伏电力生产达到12400MW,相当于足以供240万户美国家庭用电。自2002年以来,光伏电力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8%。光伏电力生产每2年翻一番,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
光伏系直接将光线转变为电力,包括传统的多晶硅基太阳能电池技术和新的薄膜技术。目前,全球光伏生产排名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日本、德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美国。中国最近的增长相当快,在2006年光伏生产增长2倍之后,2007年产量又翻了1倍以上。中国大陆拥有超过400家光伏公司,占市场份额己从2003年的1%快速增长到2007年超过18%。德国于2007年退居第2位。中国现正在加快发展,2008年将成为第1位的光伏生产国。
中国国内生产的强劲增长不等于在国内大量建设光伏设施,出口现象明显。尽管中国光伏设施生产量大涨,但光伏价格对于中国的平均用户而言仍然太高。2006年中国国内仅设置了25MW光伏,而出口占其光伏生产的90%以上,其中主要出口到德国和西班牙。但是,大型光伏项目预计在国内设置中将会增多。中国已计划在甘肃省敦煌建设100MW太阳能光伏发电场,它将是当今世界最大光伏发电设施能力的5倍。从各国设置光伏设施的市场来看,排名前4位的分别为德国、日本、美国和西班牙。
除了设施和其他系统费用外,光伏模块的平均价格已从1975年100美元/瓦降低到2006年底小于4美元/瓦。随着多晶硅供应的增长,平均光伏价格在2010年预计会下降至2美元/瓦。对于薄膜光伏,生产成本在2010年预计会跌至1美元/瓦。那时,太阳能光伏将可与燃煤发电相竞争。
从中长期看,由于本身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加上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和气候变化问题突出对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强劲推动,预计风电和太阳能电力将在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主要资料来源:新浪财经、腾讯网、中国经济网、国际金融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