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IEA称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大幅下降,我国能源立法或将进入新阶段
(2015/08/31-2015/09/06)
国际新闻
1. IEA: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大幅下降
(图片来源:《Projected Costs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2015 Edition》)
据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称,在过去五年中,太阳能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其与化石燃料或核电厂的发电成本差距日渐减小。国际能源机构在一份名为《Projected Costs of Generating Electricity: 2015 Edition》报告中称,“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尤其是光伏技术——在过去的五年中已显著降低。”
该报告是国际能源机构和核能机构(Nuclear Energy Agency,NEA)的联合项目,计算了不同类型的新发电厂的发电成本。与5年前发布的前一版相比,其详细介绍了由于技术持续进步,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成本显着下降,尤其是太阳能光伏设施。这种发电成本的下降,以及新核电厂的价格趋于稳定,有助于控制过去五年内发电成本通胀。
2015年,利用天然气、煤炭和核能发出的基荷电力的平均成本约为0.1美元/度,而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则从2010年的0.5美元/度降低至0.2美元/度。这些成本考虑了发电设施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投资、燃料、维修和拆除费用,以及在不同的国家和工厂之间的广泛差异。例如,调查结果显示,商业化的屋顶太阳能装置在比利时的成本为0.31177美元/度,而在西班牙则为0.16670美元/度。
2. 国际能源研究机构普氏:中国仍将是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最大贡献国
国际能源研究机构普氏能源资讯31日发布预测报告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最大贡献国。普氏能源资讯亚太原油和炼油产品管理总监卡伦·陈说:“中国正在推动着全球石油市场的需求,而且对成品油供应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投资者和石油公司非常有兴趣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石油消费规律和炼制能力。”
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普氏认为,中国将继续依赖进口原油来满足其快速发展的沿海炼油基地的需求。但随着原油进口多元化策略的推进,未来中国原油进口结构会发生改变:中东原油占比会下降,而俄罗斯和拉美原油占比会上升。
普氏预测,未来5年内,中东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比例将从现在的52%下降至50%以下。相比之下,俄罗斯正在把重心转向亚洲消费者,预计未来将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今年俄罗斯已经取代安哥拉成为中国第二大原油供应国。
3. 埃及近海发现地中海最大天然气田
埃及石油部8月30日发表声明称,埃及近海海域发现迄今地中海范围内最大天然气田。欧洲媒体纷纷指出,该气田的发现有望令欧洲未来实现能源供给多样化,改善能源安全。其中,英国《卫报》评论此次发现新气田的意义时指出,不仅将对中东的区域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弥补埃及等国的能源需求缺口,还将为欧洲提供能源新选择,减少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依赖。
该天然气田由意大利埃尼集团在埃及近海发现。该集团称,新发现的天然气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潜在天然气蕴藏量为8500亿立方米。这一“历史性的发现”将改变埃及的能源格局。
埃及石油部长谢里夫•伊斯梅尔说,这一发现证明,埃及的地中海近海海域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储备区域,它也将为未来探测其他能源打开新的视野,并将吸引更多投资,增加能源储备,提升生产力。
4. 联合国研究显示:欧洲电子废料回收率不达标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联合国一项研究显示,欧洲回收电子废料的努力无法达标,只有三分之一获得妥善的回收和处理,而大量用过的手机、电脑和电视机不是流入黑市便是随意丢弃。
据了解,欧洲的回收目标是85%,但只有瑞典和挪威勉强做到;垫底的罗马尼亚、西班牙和塞浦路斯的回收率则不到20%。根据欧洲的规定,所有电池以及有插头的电子产品都必须回收,以免铅和水银等毒物被释放到环境中。
为改善欧洲电子废料的回收情况,报告提出几项建议,包括加强欧洲各国警察的合作、向消费者灌输如何妥善回收电子产品,以及禁止在进行废铁交易时使用现金。
国内新闻
1. 我国能源立法或将进入新阶段
由中国能源法研究会举办,以“推进依法治国与完善能源立法”为主题的“2015能源法年会”近日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召开。会议围绕“能源革命、能源安全与能源法治”、“能源立法‘立改废’与能源法律体系建设”、“《能源法》的立法契机与制度选择”、“国外能源立法与我国能源立法的比对与借鉴”等议题展开为期数天的讨论,为国家能源行业立法积极建言献策。
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送审稿)继2008年提请国务院审议后,又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急需的项目,于2015年被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而此次会议正是为配合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送审稿)》的修改工作,落实《中国能源法研究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的“建设特色突出的能源法治智库”、“服务支持国家能源立法”等目标和精神,在新形势下,重新梳理我国能源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能源立法滞后的体制、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及原因,借鉴国外能源立法的成熟经验,对《能源法》基本框架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结合实际对《能源法》(送审稿)进行深入研究及修改,推动该法尽快出台,促进能源法制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并明确提出制定和完善能源方面法律法规。一些多年未有改观的事项,也提示着我国能源立法工作亟待提速。今年,国家相关部门发文强调,抓紧修订电力法律法规。我国能源立法或将进入新阶段。
2. 能源局: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 五年投资不低于2万亿元
国家能源局8月31日发布《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15年至202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不低于2万亿元,其中2015年投资不低于3000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1.7万亿元。
《行动计划》指出,将用5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加大我国配电网建设改造力度。到2020年,中心城市(区)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供电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供电可靠率达到99.88%以上,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0小时,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及偏远地区全面解决电网薄弱问题,基本消除长期“低电压”,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有效保障民生。
为完成这一目标,《行动计划》明确了七大重点任务。在服务社会民生、提升乡村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方面,《行动计划》明确,力争2020年,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72%,用户年均停电时间控制在24小时以内,综合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7.0%。2015年,解决520万户“低电压”问题,2016年,再解决400万户,至2020年,基本实现低电压问题的全面治理。
3. 包头首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获批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两万千瓦太阳能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申请,最近正式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复。这是包头市获批的首个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
据了解,此次批复的13个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总规模为27万千瓦。内蒙古自治区获批3个项目,分别在阿拉善盟、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建设规模均为两万千瓦。包头市获批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位于达茂旗境内。按照要求,各项目将通过公开招标选择项目投资企业,在技术方案合理的情况下,以上网电价最低为条件确定中标企业,建设期为两年,特许经营期为25年。
该项目的批复,将有力地促进包头市新型能源产业由风电项目一枝独秀向“风光”互补优势格局的转化。
4.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在深圳举行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简称光博会,CIOE)暨中国智慧城市创新产业大会8月3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划分光通信展、激光红外展、精密光学展、LED技术及应用展以及智慧城市展等专业展区,并同期举行全球光电大会(OGC)、光和光基技术发展论坛等专题会议,涉及光学、光电子技术全产业链。
在2015光和光基技术——光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结合中国信息业的概况作了光纤通信发展现状的主题报告,他提到中国在光纤到户、光纤到楼、LAN局域网的普及率全球排名第五,和排名前列的韩国、日本相比,差距还很大。此间,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旗煌、郭光灿等专家学者也作了关于光学成像与生命科学研究、量子信息等方面的主题报告。
此次光博会吸引来自德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瑞士以及中国光电企业组团参展。博览会上,低损耗光纤、集束化小型光缆以及智能穿戴产品、激光焊接机、正置金相显微镜、无人机成像系统等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的目光。
(主要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矿业报,中国建设报,经济参考报,人民网,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