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发改委联合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以及各地能源部门闭门探讨“定价机制”
(图片来源:人民网)
自今年8月份以来,国际油价由每桶78美元的历史高位不断回落,已下跌近20%。这种状况令欧佩克(OPEC)成员国大为紧张。为此,OPEC成员国部长于本月19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会晤,商讨两年来首次减产以防油价进一步下跌的计划。20日,欧佩克在多哈宣布,从今年11月1日起,该组织的原油日产量将比目前降低120万桶,即将欧佩克的实际原油日产量从目前的约2750万桶降低到2630万桶。
这是自2004年12月以来欧佩克首次做出减产决定。这次减产幅度超过了分析家们原先预测的100万桶。欧佩克目前的原油日产限额仍为2800万桶。欧佩克在解释减产原因时说,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原油库存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这表明原油市场的供应超过实际需求。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欧佩克做出减产决定主要是为了阻止油价进一步下跌。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趋于缓和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自9月份以来呈不断走低态势,纽约市场目前的原油期货价格已比今年7月中旬每桶78.4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下降25%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探讨根据国际能源价格,中国能源价格变动问题。10月18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几大石油巨头与国家发改委汇集成都召开内部会议,商讨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下滑后的中国能源价格。
8月份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下滑,而国内要求下调成品油价呼声日高,且指责国内油价只跟涨不跟跌的怪象。此次发改委与几大石油巨头召开内部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大家就能源价格进行讨论,并就能源价格政策进行集体学习。
来自中石化的消息认为,会议将主要分析在国际油价持续下滑后国际油价的未来是否会保持在60美元/桶的水平。据悉,这将成为发改委调整或不调成品油价格的主要考虑因素,因为发改委不希望看到国内油价刚调,国际油价就出现大起大落。
至于新能源价格政策,据了解,原油成本法是最为成熟的新的成品油定价候选机制之一,这一机制综合考虑国际原油价、国内炼油成本、合理利润而制定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一机制结合3月份发改委出台的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征收特别收益金,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型行业的补贴制度,以及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等综合配套方案,将成为我国完善的成品油价格机制。
这一方案经过数轮讨论已达成一致意见,发改委已将其上报国务院审批。中石化、中石油方面认为,现在是这一机制调整到位的最好时机。因为目前成品油折合成原油价格在57-58美元/桶的水平,与国际油价之间差距不大,接近500-700元/吨的水平。而业内专家认为,在美国11月中旬举行选举前,欧佩克减产不会对油价造成冲击,也给中国留下了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宝贵时间。
中国石油供应短期不会受到欧佩克减产的影响。欧佩克的减产计划将在11月1日开始实施。实际上,随着农业、工商业、旅游业进入旺季,11月也是中国的用油高峰;更不巧的是,我国的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启动,必然需要充足的进口来得以保障。对此,我国原油主要的进口来源公司——沙特阿美公司表示,11月份将向中国以及其他亚洲消费者交付全部合同量的石油。该公司根据年度合同向亚洲的客户销售石油,这些合同每年进行一次更新。客户每月能够得到通知,在下月能够得到多少供应量,以便能够安排运输船只。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排名前四位的中国原油进口国分别是安哥拉、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俄罗斯。其中,伊朗曾在一个月前宣布将把世界上探明储量最大的油田交给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开发;中俄关系也正处“蜜月期”,俄罗斯承诺继续增加对华资源出口。而且,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已经发挥了作用,因此,在短期内,我国的石油供应不会受到减产的影响。
同时,欧佩克主席、尼日利亚石油部长道科鲁表示,欧佩克致力于维持原油的“合理价位”。这意味着,一旦价格低于合理水平,欧佩克将在12月的会议上考虑继续减产。但道科鲁没有具体说明“合理价位”是多少。市场分析家认为,原油价格降到每桶50美元左右应该是欧佩克的底线。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里戈·拉托则认为,油价不太可能降到每桶40美元以下。
专家指出,短期内国际油价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如果欧佩克的第一次减产没有成效,不排除该组织在12月继续减产的可能。专家认为,如果欧佩克12月继续减产,基本面的供需局面将更加紧张,国际油价可能冲高到每桶70美元以上。因此,如果我国不能在12月前完成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以后可能付出更大代价。(资料来源:上海证券报、京华时报、人民网、新华社、中油网、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