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美石油库存增加拖累走势;中国企业加入RE100加快可再生能源转型
(2015/06/29-2015/07/05)
国际新闻
1. 美石油库存增加拖累走势,NYMEX原油小幅反弹
NYMEX原油期货价格周四(7月2日)小幅上涨,收复了上日的部分失地,目前刷新日内高点57.22美元/桶,涨幅约0.60%;因上周美国石油库存数月来首次增加,上日油价跌幅在2.5%-4%间。下半年伊始,美国原油不断在测试57-62美元区间的下档支撑,自5月初以来油价一直限于该区间交投。
布伦特原油期货报每桶62.37美元,上涨0.26美元,上交易日跌2.5%。然该合约仍处于5月初以来的下行趋势,这波跌势的跌幅已逾8%。
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26日止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240万桶至4.654亿桶。分析师原先预期为减少200万桶。
美国原油库存增加是受到产出强劲的推动。“总的来说,产量受到墨西哥湾产出增加的支撑,”巴克莱在数据公布后说。美国原油产量增加加重了当前全球产量过剩状况。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6月原油供应量升至三年高位3,160万桶/日,高于5月的3,130万桶/日。
2. 俄乌天然气谈判存异致供气停止
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7月1日宣布,即日起暂停向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购买天然气。
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当天通过官方网站发表声明说,由于乌克兰、俄罗斯和欧盟6月30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三方天然气问题谈判未能就供气条件达成协议,加之乌俄双方今年第二季度供气补充协议于7月1日到期,该公司作出停购俄天然气决定。声明强调,俄罗斯向欧盟出口的天然气将继续过境乌克兰进行输送。另据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同日宣布,因乌方未向俄方缴纳今年7月购气预付款,俄方自莫斯科时间1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日15时)起停止向乌方供应天然气。
据乌克兰媒体报道,乌俄欧三方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是,俄方建议乌方在今年第三季度按照第二季度每千立方米247美元的价格购买天然气,乌方则要求以更优惠价格购气,且签订有效期至明年4月的协议,而不是一个季度签订一次。
3. 欧盟“双反”自食恶果 太阳能价格逆势上涨
欧洲太阳能电池价格正在上涨。位于德国不莱梅的太阳能市场研究顾问pvXchange日前发布的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报告中指出,从今年初到现在,欧洲现货市场的太阳能电池平均价格已经上涨了6%。尽管幅度不大,但是太阳能电池价格上涨意味着欧洲太阳能产业已经出现并不期盼的“逆转”。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欧之间不断升级的太阳能贸易摩擦,即欧洲所谓的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存在倾销行为。欧委会反倾销税的实施正在削减大量中国制造的廉价太阳能电池进入欧洲市场。再加之产能过剩和主要地区市场需求疲软,贸易摩擦给中国厂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采取进口限制或许抵制了中国制造商,但这不代表就能重振垂死的欧洲太阳能产业,尤其是德国太阳能产业。恰恰相反,为应对欧洲双反,中国太阳能制造商积极定价,但这也使欧洲经济大国德国的太阳能产业成为受到打击的“重灾区”。 这场贸易战争带来的后果是中国和德国的太阳能产业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4. 英开发可实现远程无线充电新技术
英国利兹大学6月29日发布消息说,该校研究人员正与其他院校合作,开发利用微波波束为机器人以及其他数字装置实现远程充电的新技术。这个项目由利兹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以及兰卡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相关技术一旦成熟,有望应用在国防、环境监控以及智能运输等多个领域。
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提出了无线充电技术的理论并开展实验。如今,人们手中的智能电话等设备也已部分实现无线充电,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距离——市面上的无线充电器仍需要与手机接触才能开始充电。因此,这个项目将主要探索远距离无线充电的可能性。利用目前在天线阵列技术方面的突破,研究团队将开发相关系统,利用可控的微波波束远程为机器人进行无线充电。
国内新闻
1. 中国企业加入RE100加快可再生能源转型
由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发起的中国RE100项目7月2日在北京启动,旨在鼓励中国企业加快可再生能源应用。金风科技和老板电器两家中国企业宣布首批加入该项目。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政府的减排承诺,为中国企业更大力度发展应用可再生能源创造了长期稳定的政策背景和市场机遇;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则向市场传递了清晰的信号——企业采用低碳的解决方案不仅能获得可信的商业利益,还能通过绿色运营实现碳减排目标。
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等支持政策的颁布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将支持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目前,全球共有20多家企业加入RE100,承诺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
2.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试运行 致力打造亚太油气定价中心
随着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增强国际油气市场上的话语权已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在此背景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应运而生,7月1日开始试运行,并诞生首单管道天然气现货交易。
专家认为,借助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上海石油交易中心将逐步建成为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亚太地区有主导地位的油气定价中心,提升我国在国际油气市场的影响力。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定位于建成立足中国、辐射亚太的国际性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运行初期,先从天然气交易试水,运用挂牌(协商)和竞价两种交易模式,对管道天然气(PNG)、液化天然气(LNG)以及LNG接收站窗口期三个品种进行交易。
3. 山东9成煤企亏损 政策优惠难破困局
近期,国家住建部发布《建筑领域煤炭(电力)消费总量控制研究》,建筑用煤将在 2020 年达到峰值2.45亿吨标煤,以后将推广新能源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而山东作为产煤大省,如今面临“产的太多”和“货不够好”两大尴尬。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于秀忠坦言,加快关停产能落后的小煤矿,开拓高层次煤炭市场势在必行。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于秀忠日前在山东煤炭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今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长率为7%,为6年来最低增速。其中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明显,全国社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运输量也同比下降。
在这种大背景下,山东煤炭企业困难加剧,有煤企甚至需要靠借贷发工资。这样一组数字可见一斑:今年一季度,山东省煤炭企业累计亏损8.87亿元。目前,山东约有90%的煤炭企业在亏损。今年一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在众多省属煤炭企业中,除了兖矿、淄矿和枣矿这3家企业略有盈利外,其他全部亏损。然而大众网记者了解到,由于当前山东煤炭产能过剩严重,仅靠国家出台新优惠政策,短期内难以破题煤“叹”困局。
(主要新闻来源:环球网、人民网、国际电力网、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网、新浪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