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国内油价引热议 各方众说纷纭[08/29]
作者:朱治双 来源:朱治双 日期:2011-08-28 访问量:
 

——一周能源新闻(2011/08/29

国内油价引发热议(图片来源:中国江门网)

7月下旬以来,以WTIBrent两大基准油为主的国际原油期货出现暴跌,WTI100美元左右的高点一度探底到80美元,两周内跌幅达20%Brent原油在726曾在盘中逼近120美元,之后一路下滑,甚至在89盘中击穿100美元,两周内跌幅达17%
    
进入8月以来,一系列的利空消息相继传出,造成了油价恐慌性的大跌。中国国际期货高级主管分析师刘亚琴分析认为,三季度国际油价可能延续震荡下跌的弱势行情,WTI油价在每桶80美元、布伦特在每桶90美元至95美元附近的点位会有一定的支撑,“但也不排除跌破支撑点位的可能。”                     

同时,由于受国际油价连续几日大跌影响,中石化香港油站公司宣布自810日凌晨下调汽柴油价格,汽柴油价格分别下调0.1港元和0.18港元,下调后,香港两种汽油——超级汽油及汽油价格每升分别为17 .34港元及16.4港元,柴油每升11.6港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香港中石化自5月以来的第四次调价。              

面对国际油价这段时间出现的暴跌,国内民众普遍预期近期国内下调油价的可能性很大。但是,至今国内油价也没有下调。关于国内油价在强烈下调预期的情况下依然“岿然不动”,各方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发改委:国内成品油价暂不具备下调条件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负责人8日说,最近一段时期,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但暂时没有达到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边界条件。如果今后国际油价持续在目前价位波动或继续回落,国内油价调整参考的国际市场三种原油平均价格跌幅达到4%的边界条件,国家将及时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

这位负责人认为,前期国际油价上涨至每桶120美元时,为考虑到下游行业承受能力和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国内成品油价格未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相应提高。有关石油企业按照上游补下游的利益调节机制,原油价格上涨因素在企业内部消化。

另外,近日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挫。由于美国债务危机久拖不决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之市场担忧欧美经济二次探底,近几日国际市场油价连续下跌,84,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和布伦特原油时点价格分别跌至每桶868美元和1073美元。

对此,分析认为,如果单纯从时点价格比较,国际市场油价从前期每桶120美元的高点回落至目前水平,下降幅度确实超过了4%,“但从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看,时点价格的短期下跌对平均价格影响有限,目前调价参考的三种原油平均价格仍高于47国内成品油调价时价格水平,国内成品油价格暂不具备下调条件。”
    
往期回顾47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至今,国际市场油价总体呈现高位震荡态势。其中,4月中下旬至5月初,国际市场油价继续震荡上行。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和英国北海布伦特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一度涨至每桶110美元和120美元以上的高点。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参考的三种原油平均价格达到每桶120美元左右,远远超过了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规定的4%调价边界条件。但考虑到下游行业承受能力和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国内成品油价格未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相应提高。

5月上旬以来,国际市场油价高位徘徊。受欧美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影响,国际市场油价一度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之后,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直维持在每桶90110美元和105120美元之间。“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参考的三种原油价格按22个工作日计算,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每桶110115美元之间,没有达到降价的边界条件。”

中石化回应国内油价涨快跌慢:是定价机制问题

据《新京报》报道,在国内油价下调备受关注之际,日前,中石化召开与社会监督员的座谈会,探讨了油价等热点问题。对于公众感受到的油价“涨快跌慢”问题,中石化方面表示,这主要是定价机制方面的问题。
    
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震荡下行,如果单纯从时点价格比较,国际油价下降幅度已经超过了4%,纽约油价连续下跌,累计跌幅更是达到11%。在这种情形下,按说国内油价应当相应下调。但是由于国内成品油价跟踪的是迪拜、布伦特、辛塔三地的原油变化率,而主导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国际三地原油变化率却一直高居不下,不仅不在负向,反而处在正向,所以未能达到国内油价下调的国际油价下跌4%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众感受到的油价“涨快跌慢”,确实如中石化方面所表示的,主要是定价机制方面的问题。

国内油价涨快跌慢实乃利益分配问题

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当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合理之处。如国内油价仅仅跟踪迪拜、布伦特、辛塔三地的原油变化率,却将纽约油价变化率排除在外,而其实,纽约交易所原油价格变动才是最能反映国际油价变化、世界市场最为关注的,不将纽约油价计算在内,“相当于没有把金融市场对油价的影响考虑进去”。另外,国内油价调整还需要国际三地原油价格变动连续达22个工作日,如此长的时间条件限制导致国内油价反应滞后,造成国内油价不能及时根据国际油价变动作出调整,也就容易让公众产生国内油价“涨快跌慢”的感受。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也认为,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尚处于过渡阶段,在运行了两年多时间以来,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于调价周期过长,导致调价往往滞后于国际油价的运行。其次,多次调价幅度都不到位,给下一次调价造成困难。 
    
从表面上看,公众感受到的油价“涨快跌慢”现象是定价机制方面的问题,但是,究其实质却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由于国际三地原油价格变化率相对市场反应滞后,加之国内油价调整还受到三地原油价格变动连续达22个工作日条件限制,所以按照当前的国内成品油定价办法,国内油价下调条件常常很难得到满足,这样一来也就很容易导致国内油价“涨快跌慢”现象的出现,这实际上是有利于维护国内石油巨头的利益,而不利于维护国内成品油消费者的利益。这或许就是尽管许多专家呼吁修改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但是相关定价机制却一直得不到修改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内油价出现的“涨快跌慢”等不合理现象,需要的不是将问题都推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上,而是应当如许多专家所建议的,尽快对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作出修改。一是将纽约原油价格变动纳入国内油价调整参照追踪当中,二是缩短国内油价调价周期,由22天调整为10天或七天。而更为根本的则是,要在国内油价调整上摒弃单纯注重维护石油企业利益而忽视消费者利益的意识,均衡石油企业与消费者权益之间的利益分配,同等维护石油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制订与完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才会真正有利于避免各类不合理定价现象出现,促进成品油消费领域的公平公正。

油价“涨快跌慢”根在垄断

受国际油价连续大跌影响,中石化香港加油站已从810日起下调汽柴油价格,这是香港中石化自今年5月以来的第四次调价,而国内油价至今岿然不动。事实上,“国内油价追涨快、追跌慢”不是现在才有,自从定价机制运行以来,国内成品油总是“涨快跌慢”这一种结果。无论官方就此如何辩解,成品油定价机制确实造成了非驴非马的该领域市场化困局。
    
按照有关方面的说法,国内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应该是间接地接轨,理论上至少已接近市场化了。实际上,我们却不得不接受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背离的现实。
推进市场化绝非某种价格管理办法就可实现,有关部门不应该去管成品油何时提价何时降价,这个难题市场交易中自有更优的选项。因此,必须从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问题入手,以实现成品油市场的交易公平为原则,促进其价格形成的市场化。
    
首先,“油价涨快跌慢”并非只是定价机制问题,其凸显的实质是利益分配问题。按照当前国内成品油定价办法,国内油价下调条件几乎很难满足,“涨快跌慢”当然有利于国内石油巨头的利益,国内成品油消费者只能是利益受损者。
    
其次,“成品油定价机制”在操作层面就是一道隐秘的公式,正确的答案公众肯定无法计算。原因是,国内成品油到底参考哪三地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各自权重又是多少,连续22个工作日到底如何计算?对于这些关键指标,官方并没有给出详尽解释。
    
第三,垄断之门不破,市场供需秩序永远无法自我修复。无奈的是,监管者依然没有回归本位,其对市场交易进行干预的结果,只能使国内石油巨头们坐享其成,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公平公正的交易规则被破坏。需要强调的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只是表象,根本还在于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被三大石油公司所垄断,更何况他们还掌握着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