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新能源汽车步伐加快,美国各界难有应对气候变化共识
国内新闻
1. 南京丢失放射源铱已被挖出放安全箱 先后10人挖掘
中新网5月10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消息,今天下午,现场指挥部用“人海战术”寻找放射源。每位工作人员穿防护服挖掘寻找2-3分钟,再换下一人接手,以避免受到长时间辐射。下午18:05,当第10名工作人员作业时,发现了放射源,并挖出放入安全箱。
到目前为止,未发现有人员受到辐射损伤。相关部门正在周密排查可能近距离接触放射源人员,做好医疗观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广东惠州加快步伐推广新能源汽车
5月5日,十一届6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加速制定和出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等政策,并建好充电基础配套设施,按期完成1500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按照4月25日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会议的部署,到2015年年底前,惠州要完成1500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运用。
惠州去年原本计划投放100辆纯电动出租汽车,但由于充电站建设没能跟上,目前实际只有30辆上路运营。由于相应的规划体系、补贴政策等还未完善,新能源汽车在惠州公交、出租车领域的整体运用还面临资金欠缺、动力不足等难题。
根据省的要求,包括惠州在内的珠三角各市要研究出台本地区综合性财政政策,原则上各市财政加上省财政的补助不低于国家补助。此外,今年各市更新或新增公交车中,纯电动公交车比例不得低于10%,以后还要逐年递增10个百分点,累计增至50%。
3. 北京拟启动新能源车充电桩进小区示范项目
北京市科委近日发布消息称,北京市拟启动新能源车充电桩进小区示范项目,拟在朝阳沿海赛洛城、丰台益丰苑、万科假日等七家小区试点建设充电桩。此外,多家商场及写字楼也将示范安装充电桩。
国外新闻
1.应对气候变化,美国各界难有共识
美国白宫日前发布一份多达840页的气候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正波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并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变得更加严重。报告呼吁美各界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这份名为《国家气候评估(第三版)》的报告称,和1895年相比,美国的年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7至1.1摄氏度,过去10年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热的10年。报告还指出,过去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由使用化石燃料为主的人类活动引起”。目前,美国许多州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排放,但美国还没有对气候变化进行联邦立法。
2. 美国政府追加投资促进近海风能发电
美国能源部7日宣布,将在未来4年向3个近海风能发电示范项目追加最多1.41亿美元投资,以促进美国近海风能发电技术提升和整个风能发电产业发展。
美国能源部长欧内斯特·莫尼兹表示,近海风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未开发的资源,可以为美国的制造业及其供应链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近年 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美国政府和企业界均加大了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根据美国风能协会的统计,美国风能发电占全国并网总 发电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1%升至2013的4.1%。
根据美国政府去年发起的风能愿景倡议,美国具有大幅提高风能发电的潜能,到2020年,风能发电可占到全国并网发电总量的10%,2030年升至20%,2050年达到35%。
3. 美研制出环保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环保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用锡钙钛矿代替铅(有毒)钙钛矿作为捕获太阳光的设备。新型太阳能电池不仅绿色、高效,且成本低廉,可以使用简单的“实验台”化学方法制造,不需要昂贵的设备或危险材料。研究发表在5月5日(北京时间)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新型固态太阳能电池是一块由5层 材料组成的“三明治”,每一层都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一层导电的玻璃,使太阳光能进入电池;第二层是沉积在玻璃层之上的二氧化钛,这两层合在一起作为太阳能 电池前部的导电触点;接下来就是新款太阳能电池的“主角”锡钙钛矿,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捕获太阳光。研究人员在一个充满氮气的手套式操作箱内制造这一材 料,这种工作台化学方法的目的是保护环境,避免锡钙钛矿被氧化。
(人民网、世界风电网、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