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北京国际车展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在刚结束不久的2006北京国际车展上,“新能源”无疑是一个耀眼的主题。各大国际汽车制造商纷纷拿出了“看家”的新能源车,展示自己在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
所谓新能源,是和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裂变能等)相对而言的,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了前列。
通用汽车公司展出了代表其最新氢能源科技的车型——雪佛兰Sequel,这也是该款车在国际车展上的初次亮相。雪佛兰Sequel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汽车的DNA,将汽车从传统的、长期依赖内燃机、石油和机械系统,演变成利用燃料电池、氢能源和电子系统。另外,通用旗下的萨博9-5被定义为生态动能车,它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每次加汽油后,萨博Trionic发动机管理系统即可感测油箱中的车用乙醇燃料与汽油的混合比例,从而对发动机进行调节,这意味着萨博9-5在没有乙醇燃料时也可使用汽油作为燃料,因而具有优良的适应能力。
福特也带来了Reflex概念车,拥有柴油-电力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其能量储存在新一代的锂离子电池组中,前照灯和尾灯同时也具有太阳能电池板的功能,在行驶过程中收集太阳能以增强Reflex的动力。另外,太阳能也可为车载电池充电,白天蓄电,夜间用来照明。
本田汽车公司在本届车展上展出了新款的燃料电池轿车FCXCONCEPT,该车所配备的燃料电池组计划采用氢气和氧气从上向下流动的方式,使车辆具有可低温启动的特点,电池组的体积大约减小到了原产品的一半。
而丰田公司展出了雷克萨斯RX400h混合动力车,该车既可以单独用汽油或者电机驱动模式,也可以两种动力协同使用。同时,丰田还带来了Fine-T概念车,该车采用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排放接近于零。
据悉,上汽集团将和通用汽车携手开发新能源汽车,并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展示和使用。
如果说使汽车用上新能源是企业行为,那么,亚太国家之间正在酝酿实行一项新能源计划,以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就是政府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体现了。
该能源计划的协议草案将在今年12月于菲律宾宿雾市(Cebu)举行的第二次东亚峰会上公布,届时东盟10国领导人将与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以及新西兰会晤并共同签署该草案。各国领导人将承诺会紧密合作,“通过实施加强能源利用效率的项目、扩大可再生能源体系以及生物燃料的生产和应用”以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
2006年早些时候,东盟各国能源部长曾呼吁加强合作以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从而使不断攀升的油价给这个全球最具活力之一的地区带来的影响最小化。协议草案还将呼吁各国就温室气体减排和“协调生物燃料标准”做出更大努力。“宿雾协议”的达成将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减少能源消费的重要一步。
在关注新能源的同时,本周中国与俄罗斯在石油合作方面也引人注目。俄罗斯多家石油公司近日发布的消息显示,俄政府计划于明年扩大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根据俄中双方签署的供油协议,从2007年1月起,俄罗斯的石油可以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使用中国——哈萨克斯坦输油管道运往中国。
今年11月22日,俄罗斯国有的罗斯石油公司对外界透露了与中方在中哈输油管道上的合作情况。“我们已经与中方商定每年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向中国供应150万吨石油。目前,公司正等待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的批文。”罗斯石油总裁博格丹奇科夫表示。但他没有说明与其签约的是中国哪一家石油公司。
与此同时,俄石油运输公司总裁魏因施托克也证实说,不排除该公司明年通过中哈输油管道向中国供应700万吨石油的可能。他认为这取决于哈萨克斯坦方面解决石油黏性问题的能力。对此,魏因施托克解释说,目前流经该管道的都是产于哈萨克斯坦库姆科尔油田的石油。但该油田所产的石油,石蜡的含量非常高,因而导致石油黏性较大。这无疑给运输增加了很大难度。有鉴于此,俄罗斯产的石油在运输前,首先要降低黏性以便于运输。
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也表示,会认真考虑通过中哈输油管道向中国供油的可能性。该公司执行副总裁马加诺夫称,如果中国方面认为通过这条管道供油比较合适,那他们公司对此没有任何意见。
中哈输油管道是第一条横跨中哈两国的能源传输大动脉,2005年5月已正式启用。中哈原油管道还使中哈俄三国的石油管道运输体系得以联网,当时卢克石油公司已经对此表示浓厚兴趣,认为可从这里“借道”向中国出口石油。
除了通过管道进口石油,据了解,中国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在俄罗斯再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为以后在俄境内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拓展能源合作业务铺垫好基础。合作双方分别是中国的中石油与俄罗斯的南乌拉尔石油公司,目前双方已经初步签订合作协议。如果该合资公司成功设立,将是中石油和俄罗斯能源企业设立的第二家合资公司。
按照俄罗斯的法律,只有和俄罗斯企业合作,中石油才能在俄境内开采石油,多年以来,中石油已接触了大大小小的很多俄能源企业,但因为各种原因,合作开采的计划一直未能很好地展开。此次中石油和南乌拉尔石油公司成立公司是目前最现实的选择,中石油可以通过南乌拉尔石油公司开采位于奥伦堡州的天然气和位于该州普列德乌拉尔区的石油,此外在奥伦堡州还可以充分享受到俄罗斯铁路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运输基础设施和服务,这为今后将石油产品运回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了解,南乌拉尔石油公司在俄罗斯奥伦堡州注册,成立于1993年,主要从事小油田的地质勘探和开采业务,拥有20口油井,月产石油2000~3000吨。中石油与南乌拉尔石油公司合作无须为勘探和开采投入很多的资金,投资可能仅为700万~750万美元。俄罗斯分析师表示,大概中石油想在奥伦堡州站住脚,以便今后可自由地参与更有前途项目的竞争。(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网、中国产经新闻、第一财经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