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结构图 (图片来源: 国际能源网)
本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电网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期间,国内油价形成机制调整再次被讨论,同时民营石油企业竭力打破原油进口限制,围绕着原油进口和使用管制问题激烈辩论。
国内油价形成机制或"微调",民营油企期待突围垄断
国内油价形成机制或"微调",执行难仍是大问题。距离上次油价调整已经将近4个月了,但国内成品油价仍然看不到调整的迹象。全国人大代表张大福两会期间建议,缩短现行国内油价调价间隔时间,由现行的一个月左右调整为10天,最终实现价格调整的“小步快跑”。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也指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发改委会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监管制度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调整。不过,有专家表示,除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本身的滞后性,定价机制未能严格执行是更大的问题。张大福说,缩短现行国内油价调价间隔时间,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价格机制过于透明引发市场过度投机,也可以使国内成品油价格更加贴近当期市场,解决调价滞后问题。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则认为,调价间隔时间没有必要缩短,因为一旦缩短到10天,那么国际油价的波动会被更频繁地引入中国。值得一提的是,就22个工作日时间过长,不能及时反映国际油价变化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今年1月28日曾表示,发改委今年将对有关细节进行必要调整,并征求社会意见。
除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本身的滞后性,定价机制未能严格执行是更大的一个问题。业内人士担心,即便成品油定价机制未来实现微调,国家发改委是否会严格执行仍是不确定因素。张大福称,执行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总体上与国际油价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油价的有控制地间接接轨,但也仍然存在调价不到位、调价滞后与偏差等问题。2009年,国内成品油价一共经历了8次调整,其中5次上调,3次下调。张大福称,其中5次调价明显滞后,3次调价与国际油价变化趋势相反,而且8次调价中只有两次降价的幅度与国际油价变动相当。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上海公司董事长戎光道告诉记者,“作为石油企业,我们当然希望调价间隔时间能够缩短,这样国内油价就会跟国际油价贴得更近,对我们更有利。但是,目前22个工作日的调价间隔时间都未能严格执行,何谈10天?政府调整油价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机制真正严格执行很难。”
国有石油巨头遇挑战,民营油企期待突围垄断。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竭力打破原油进口限制的民营石油企业与力图牢牢控制进口权的国有石油巨头终于在“两会”上遭遇,并展开近距离鏖战,围绕着原油进口和使用管制问题激烈辩论。全国工商联日前在提交给政协的提案中建议,允许部分非国营贸易的进口原油自由流通,允许合规的地方炼油企业进口自用原油。现行的规定是,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外的企业,如果想进口原油必须拿到这两大巨头出具的证明才可以,这样一来,民营企业想得到进口油非常困难的,因为实际操作过程中,两大集团一般都不会给别人出具证明。此提案直指国内两大石油巨头中石油、中石化的石油进口垄断权。
面对全国工商联提案中涉及的要求相关部门取消“原油非国营贸易配额只能用于中石油、中石化炼厂加工,不得供应地方小厂”的规定。中石化金陵石化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大福回应说:应继续坚持现有的原油贸易管制政策,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假如把市场放开,很多经营单位都去做,就会造成国际市场上的无序竞争,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铁矿石进口,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管和控制,未来的原油进口也就是铁矿石进口的局面,这是其一。第二从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合理利用的角度来说,如果把进口企业放得很多,国家的监管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进口后的流向就难以控制。
能源专家韩晓平称,最近一直在提一些垄断行业向民营企业开放,特别是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我想这是一个主要的诱因。民营企业、民营石油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前所有的油都是靠两大公司来进口,也就造成民营企业在下游很难发展起来。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所有的消费者并没有因为两大公司垄断市场获得更多的好处。因为我们所有的油价也是按照国际最高油价定的,所以民营企业认为整个社会舆论、市场都在支持他们。最近,由于民营企业降价,也压迫两大公司不得不降价,所以这也对多元化的竞争创造一些很好的环境。所以大家觉得,可能还是市场化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