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聚焦“能源环境”发改委大范围上调能源价格
作者:ceep 来源:ceep 日期:2008-06-23 访问量:
 —— 一周能源新闻综述(2008/06/23


 

                                            青岛千万吨大炼油厂

                                       (图片来源:中国石油信息资源网)

                 

                

 

本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取得重要成果,双方签订《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公式,卖出共同开发重要一步。在国内5CPI同比增速下降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上调电力、成品油价格,同时采取补助、临时价格干预等综合配套设施;电力企业高层换帅进行时,行业整合初露倪端;中国首次汽油净进口,石油三巨头争上千万吨炼化项目。

 

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着重“长期根本”,突出加强能源和环境领域合作

 

2008617日到6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分别作为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此次对话。本次对话主要围绕宏观经济与管理、发展和保护人力资本、双边贸易和开放市场、加强双边投资、能源与环境合作五大议题,与会双方展开了积极热烈的交流。对话产生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成果,一是中美两方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二是同意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的谈判。

 

开幕讲话强调中美长期合作。保尔森的开幕讲话突出强调的是中美长期合作——特别是能源安全和环保领域的合作——的重要性。淡化了对“短期议题”和“可见成果”的强调,连一直笼罩往届对话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也被一带而过。尽管美国在所谓的“汇率操纵”和金融改革问题上对中国一直强硬,但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及美国对外资进入的限制等问题使其丧失了对中国改革进行批评的“道德权威”。

 

同以往的几轮对话相比,“长远根本”成了美方这次对话的主题。王岐山则强调,有必要探讨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认为“加强双方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协调,有利于维护两国以及经济金融稳定”。王岐山还特别指出,能源和环境领域是中美经济合作新的增长点,双方应当努力取得更多成果。与以往的情况不同,由“铁娘子”吴仪的继任者带领的代表团在谈判桌上彻底改变了以往对美谈话的姿态,开始有理有据的公开批评美国经济政策。

 

中美需要加强能源合作。616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对话开幕前夕为《金融时报》撰稿“加强中美能源合作”,专门论述了中美之间展开节能和环保合作的背景及前提。王岐山认为:能源、环境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课题,也是中美两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增长为主题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对于推进中美两国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合作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不仅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王岐山在文中提出,中美应联手建立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研发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共同制定实施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合作与转让的财税、金融和贸易政策,建立完善相关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利用现有多边双边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协调,开展科技人员联合培训和学术交往等。

 

会议为未来长期中美关系勾勒合作框架。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包括一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如能源、环保和气候变化政策。会议签署的《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为双方实现更多切实结果提供了渠道,也为两国长期有效接触奠定了基础。双方拟定第五次对话将于200812月在中国举行,显示出双方希望将这一对话机制延续下去的愿望和决心。

 

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共同开发迈出关键一步

 

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外交部发言人姜瑜618日宣布,中日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双方确定共同开发区块,将选择双方一致同意的地点进行共同开发。同时中国企业欢迎日本法人按照中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有关法律,参加对春晓现有油气田的开发。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19日在此间的吹风会上强调,春晓油气田的主权权利属于中国,中国企业根据中国法律吸收日本企业投资参与春晓油气田的合作开发与中日两国就解决东海问题所提出的共同开发是两回事。

 

中日就共同开发东海迈出关键一步。至此,这场自200410月开始的历经十几轮的艰难谈判终于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中日此次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并就共同开发第一步达成谅解,是双方为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的重要共识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双赢的成果。谈判成果的取得,有利于东海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日加强在能源等领域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国内油电价格突然上调,电煤价格临时冻结

 

6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自6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自71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

 

本次调价背景较为复杂。此次国内能源价格的大范围调整,发生在国际油价、煤价持续高涨、国内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三夏”农忙接近尾声的复杂背景之下。近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攀升,特别是今年2月中旬以来涨速加快。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矛盾加剧,企业加工和进口亏损严重,大部分地方炼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供求矛盾突出。同时,近两年全国发电用煤平均每吨上涨80多元。电煤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发电企业普遍出现亏损。今年1-5月,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等中央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中,除华能集团略有盈利外,其余四个集团公司都出现了严重亏损,发电企业亏损面达到80%以上。鉴于此,此次能源价格的调整,也是理顺价格关系、保障国内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节能降耗的必然需求。

 

我国能源价格机制需要深化改革。调价后,汽油和柴油的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980元、5520元调整为6980元、6520元。如果油企用足8%的上浮空间,则汽、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7540元和704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8元和0.92元。虽然价格上调幅度不小,但是补贴的力度也很大。尤其是对于农业、居民用能价格的综合配套措施,有助于减轻此次调价对CPI造成的压力,更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而从国家层面公开宣布冻结电煤价格,也是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放开煤价以来的第一次。尽管如此,类似的价格调整也只能是权宜之计,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电力高层集体换班,能源巨头人事调整进入高潮

 

616日,中国华能集团召开会议,宣布任命原华电集团总经理曹培玺担任华能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职务,原华能集团党组副书记黄永达担任党组书记、副总经理职务,华电国际则由副董事长陈飞虎代任董事长职务。此外,原神华集团副董事长云公民出任华电集团总经理,首开我国煤电企业换帅的先河。

 

本次电力产业高层人士变动,既有煤炭行业高端的空降,又有电力企业高层互换,同时也有高层调任地方能源大省任职,这写都体现了中央关于加强能源企业内部如煤炭、电力企业和电网共同的工作思路,反映了资源重新分配和国资委央企整合的新特点。

 

2006年和2007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相继调整了领导班子。200611月,蒋洁敏被任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20076月,苏树林也替代陈同海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随着国资委央企布局调整的进一步深入,能源巨头的人事调整已经步入了高潮。

 

中国首次成为汽油净进口国,中石化青岛千万吨大炼油项目正式建成投产

 

中国首次成为汽油净进口国。面对国际油价走高、“三夏”农忙、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的用油需求,根据海关总署本周发布的数据,5月份中国原油加工量亦出现五年来首次同比下滑,显示炼油企业面对亏损选择增加成品油进口而削减国内产量。当月出口汽油16万吨,进口汽油达到33.8万吨,该数据表明中国数次成为汽油净进口国。同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柴油达到70万吨,也创出历史新高。

 

中国石化青岛千万吨大炼油项目正式建成投产。为缓解当前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提供了新动力。616日,中国石化青岛千万吨大炼油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设计年加工进口原油1000万吨,年产成品油708万吨,聚丙烯、液化气等石化产品203万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实现销售收入超400亿元。为了满足奥运会油品需求,青岛炼化将组织生产欧Ⅳ标准成品油2万吨投放北京市场。

 

青岛炼化10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是我国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项目,是中国石化调整国内炼化产业布局、打造环渤海湾炼化产业集群的重大战略项目。项目由中国石化自主设计、建设和管理,主要采用了中国石化自有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炼油技术,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该项目用于环保设施的投资达到12.7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0%以上,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场、硫磺回收、烟气除尘脱硫、水体污染防控等设施,硫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8.5%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96%以上,环保指标全部达到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成品油质量达到欧Ⅲ标准。

 

结束语

 

       中国和美国对话强调加强能源合作,标志着我国能源政策将会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同时,我国在东海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我们作为崛起大国的智慧;这些都为我们未来能源对外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有助于我们加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发资源以保证国内能源供应。与此同时,国内能源价格改革也被提上日程;应对煤炭涨价而进行的电力人事调整也拉开序幕;最后,一批大型能源项目的上马,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的供给压力,保障经济的发展。(新闻来源:中国能源网,国家发改委,新华网,财经网,国际先驱报,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