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英国斥巨资提升海上风电设备国产化率;风电光电产业“风光无限”
(2019/7/15-2019/7/21)
国际新闻
1. 英国斥资巨资提升海上风电设备国产化率
据欧洲媒体“亚欧经济情报”网站报道,英国海上风电行业委员会(OWIC)近日表示,将斥资1亿英镑,实施一项助力国内企业开发海上风力发电及培养完善国内供应链的计划。
(图片来源:能源界)
这项名为“海上风力发电产业增长合作伙伴”的计划,将以英国国内650多家从事风机零部件和电缆制造、维护风电场等业务的企业为对象,在未来10年内连续提供各种支持。据了解,该计划是OWIC与英国政府联合推出的英国海上风电“产业战略”的一部分。根据该战略,到2030年,英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由目前的800万千瓦扩大到300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将满足英国国内1/3的电力需求。同时,英国的海上风电设备的国内采购率也将由当前的48%提高到60%。
2. 位于摩洛哥的Noor Midelt II光热光伏混合项目已启动投标资格预审
近日,摩洛哥可再生能源管理署(MASEN)宣布已启动Noor Midelt项目二期(Noor Midelt II)的投标资格预审工作。投标资格预审文件提交截止日期为今年的9月16日(周一)。
资格预审为整个项目招标工作的第一步,中标方将负责该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工作。
MASEN方面表示,Noor Midelt II将继续采用光热+光伏的技术路线,并配置多样化的储能方式,旨在确保稳定的发电功率。该项目日间平均发电功率约为230MW, 高峰时段发电功率为190MW。
当地时间5月21日,MASEN宣布由法国EDF、Masdar以及Green of Africa组成的联合体中标800MW光热光伏混合电站Noor Midelt项目一期(Noor Midelt I)合同。 整个项目在高峰时段的电价仅为0.68道拉姆/kWh(约合0.4846人民币/kWh)。
Noor Midelt I预计于2019年秋季开始施工,其中光热部分的储热时长为5小时。西班牙公司TSK为该项目的EPC分包商。
3. 海上风电能否引领日本能源结构变革?
后福岛时代,在核电产业一蹶不振,化石能源发电占比不降反升的局面下,风电行业的崛起或将给处在减排风口浪尖上的日本吹来一股清新的能源变革之风,引领其朝着2050年的零碳排放目标迈进。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给严重依赖核电的日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整个电力行业陷入苦苦挣扎的局面。在应对气候变化,倡导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日本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近几年却显著上升,燃煤发电在日本电力供给中的占比已从2010年的25%上升至2018年的33%左右。为弥补核电缺口,日本还将目光转向了以天然气为主的昂贵进口能源。
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只生产少量的煤炭,这些都已用于国内发电。没有了核电,留给日本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
然而,作为一个岛国,日本有发展风电的巨大潜力。研究机构 Wood Mackenzie 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未来十年内,日本的海上风力发电可能增长62倍。资深分析师 Robert Liew 表示,鉴于电力的短缺,日本将需要增加煤炭进口,并辅以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而日本的海上风电方面优势明显。
国内新闻
1. 中山海上风电产业进入快车道
截至去年底,在粤海上风电产业开发与服务企业超100家,全省浅水区新核准风电项目装机容量873万千瓦,浅水区并网、在建、核准总规模达1035万千瓦。海上风电产业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湾区,并为城市群建设提供绿色能源和环境支撑。
在全球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不断寻求低成本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发展海上风电是全球趋势,但受制于抗台风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东南沿海台风频繁,一些欧洲风电专家曾认定要攻克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堪比新能源领域的“登月工程”。但随着明阳自主创新研发的大型抗台风海上风电机组的诞生,明阳一举占领世界海上风电制高点,变“不可能”为“可能”,使海上风电禁区在中国人手里变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巨大富矿。
从去年起,广东提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六大海洋产业。在政策引领下,产业开始加速发展。在中山海上风电工作会之后,中山的海上风电项目的核准进入了快车道。目前,中山已形成了以明阳为龙头的几十家上下游配套企业。
据介绍,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下,5MW以上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作为重要的能源装备在广东等沿海省份获得跨越式发展。不止中山,放眼广东,截至去年底,在粤海上风电产业开发与服务企业超100家,全省浅水区新核准风电项目装机容量873万千瓦,浅水区并网、在建、核准总规模达1035万千瓦。海上风电产业将助力广东构建出海上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和海洋经济的世界级技术创新平台。
2. 国家电投召开发布会: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
7月19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称国家电投)召开“绿动未来”媒体日暨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会上,国家电投宣布,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电力总装机容量约1.45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7263万千瓦,占比50.14%。在五大电力集团中,这一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位居首位。
国家电投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光伏装机容量已达1645.7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另拥有核电装机697.5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822万千瓦;水电装机2394.6万千瓦。按照国家电投原先制定的规划,50%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目标将在2020年实现,如今提前一年完成。该项目第一批核准建设容量为光伏100万千瓦、风电40万千瓦,配套新建多能互补750kV汇集站。工程静态总投资120.4亿元,动态总投资122.7亿元。
2018年6月29日,100万千瓦光伏项目通过验收并网投产。今年6月,40万千瓦风电项目通过验收并网投产。上半年,国家电投营业收入约1438亿元,同比增长28.2%;利润总额76.2亿元,同比增长57.9%。
国家电投称,其上半年的发电量约2619亿千瓦时,同比提高15%,增幅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新增电力装机47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86%。近年来,随着火电业务式微,加之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各发电集团都在加强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建设。
国家电投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电力装机达到2.2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60%;到2035年,电力装机达2.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75%。
3. 风能是否将成为对抗碳排放的先锋卫士
自2015年以来,全球已经连续四年刷新最热年份的记录。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上升,从2010年的331亿吨增加到2018年的371亿吨。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签订,这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旨在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2℃之间,也让整个世界为应对气候变暖做好准备。
尽管如此,人类行为还是完全不在控制之内。根据DNV GL 发布的《2018能源转型展望(ETO)》报告,未来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光伏和风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并且到2050年在电力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到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40%,风电占29%。尽管陆上风电会占主导地位,但海上风电的贡献也将在本世纪中叶显著增加,达到风电总发电量的20%左右。该报告还特别提到,目前海上风力发电量占全球发电量的0.3%,陆上风电则占4.2%。然而,按照预测趋势发展,到2050年,海上风电占有率将达到6%,陆上风电达到23%。。
(主要新闻来源:环球网、人民网、能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