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美国再生能源地位未来,中国石油稳中求进
(2017/01/23-2017/01/29)
国际新闻
1.美国可再生能源“领头羊”地位岌岌可危
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DOE)发表了一份报告,数据指出:美国的太阳能从业人数比传统能源的人数还多。在DOE所发表的《美国能源与就业报告》(U.S. Energy and Employment Report)中,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2016年第一季末时的太阳能发电业相关业者达到374,000人,是所有能源业当中最多的,占了43%;这个数字也较前一年度成长了25%。风电行业从业人数有101,738人,较上年同期增加32%。
相较之下,燃煤、天燃气、燃油总和的传统火力发电从业人数则为151,000人,虽有11%的年成长,但人数不到太阳能发电业的一半。而传统石化燃料发电业的总就业人口为187,117人,占了发电业总业者的22%。
同一份报告指出,所有太阳能业者当中,有36.7%是施工与安装人员、26.5%是市场销售人员、18.5%是制造业者、15.3%是专业服务人员,另外有3%是其他相关工作。由此来看,太阳能发电业为美国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数字,且主要是由新的太阳能系统建置需求所带动。
美国最新统计之太阳能相关业者比例。(来源:美国DOE)
报告明示:“在燃煤逐渐转用改采天然气发电,以及低碳能源发电比例提高的推动下,美国的能源组合正在发生改变。这样的转变反映在雇员资料的变化上。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的业者人数增加,采煤与其他相关业者的人数则在减少。”
特朗普对可再生能源的消极态度引发相关各界疑虑,也被质疑会破坏美国投入对抗气候变迁的决心。奥巴马在2013年6月所提出的气候行动方案(Climate Action Plan)是否仍能在川普执政时代继续下去,各界都屏息以待。
根据DOE最新的这份报告结果来看,新能源推动经济成长的力道仍是不容忽视的;但若川普落实其能源政策,《独立报》指出,美国很有可能会失去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头羊的地位。
2.苹果要搅局新能源:追风还是蓄势待发
苹果进军能源业,这一布局由来已久。在中国,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苹果就和多家中资上市公司(例如中环股份、金凤科技)合资成立子公司,展开新能源业务。就商业合作的类型来说,苹果以新科技这一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进军新能源,是跨界整合与竞争的典范案例。通过跨界整合与竞争,能源公司与新科技公司形成了竞合关系,从而实现共同的商业利益。正如金风科技所称,与苹果开展合作,有利于积极推动其打造绿色供应链目标,有助于实现公司绿色电力的直供销售,进而提升公司作为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提升风电的可利用率,拓展风电场的市场运营空间。只要市场自由所需要的行政许可放宽,苹果就可以在向传统部门购买电力的时候,将多余的电量销售给专业的电力部门,成为“产销者”(prosumer)。
根据已确定的商业契约,苹果等非电力企业可以出售公司部分用电量管理权的合同,从而可以在电价较高的情况下因节约能源而获得收入。
目前,在美国硅谷等地区,诸多顶尖企业都开始向大型供应商承包购买大量可再生能源,同时生产自需能源。根据波士顿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所主任PeterFox-Penner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显示,目前购买可再生能源最多的有24家企业,谷歌、亚马逊、微软、宜家、Equinix、玛氏、陶氏化学、沃尔玛和Facebook均榜上有名。他们所购买的3.6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足够为康涅狄格州大约一半的地区供电。对更多国家和更多行业来说,这一趋势不容小觑。苹果成为产销者,对能源业的全球格局来说,是划时代的事件。长期以来,能源业内部基本上是“同业竞争”,例如电力公司与电力公司的竞争、电力公司与石油公司的竞争。面对传统能源(石油、煤炭、电力、核电)形成的多种行政壁垒,高科技公司进入能源业,首先选择的就是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当高科技和海量资本进入能源界,传统能源巨头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身的竞争力。
3.特朗普下令禁止美国环保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声
特朗普就任后,全新升级的白宫网站就宣布,特朗普将推翻前任奥巴马气候问题核心政策“气候行动计划”。“气候行动计划”是奥巴马于2013年公布的美国第一份全国气候行动计划,其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发电厂的碳排放,并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该计划主要靠总统的行政权力推行,并没有通过国会立法,因此容易被特朗普通过行政权力推翻。特朗普曾称气候变化是骗局,并在选举期间威胁要退出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在削减碳排放走向消极的同时,特朗普政府计划加大石油生产,复兴美国煤炭产业。这些计划遭到环保机构的批评与反对。最新公布的计划说,美国拥有大量未开发的能源储备,如页岩气、石油和天然气,预计总价值达50万亿美元。美国“必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所获得的收入将用于重建美国的道路、学校、桥梁和公共基础设施。新计划承诺发展清洁煤技术,复兴“受到太久伤害”的美国煤炭产业。
国内新闻
1.赣浙能源公司成立,目标五年发展500MW光伏
江西省能源集团与浙江省能源集团在2016年11月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筹组发展平台;同年12月27日,赣浙能源公司在赣浙新区注册成立,资本额人民币30亿元。今年1月7日,江西省赣浙能源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象征两个省份的国有能源集团战略合作行动正式展开。
媒体报导,赣浙能源公司的主要目标是打造电力产业、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等三大发展平台,并致力于发展新区、工业区可用的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供应链。智慧能源小镇也是发展目标之一。
成为具有特色优势的综合性能源供应服务商式赣浙能源公司的发展主轴,目标在未来五年内推行5GW发电规模,当中包含500MW光伏发电。
控股51%的江西省能源集团成立于2001年,并于2014年获批复为该省的特大型国有能源企业,2015年底时的企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6亿元,资产总值人民币305亿元。统计至2012年底为止,集团控股管理发电的装机容量达22GW,为中国全国发电企业第10名、地方发电企业第2名。
然而,江西省能源集团过去以煤炭发电为主业,正面临能源转型困境。相较之下,浙江省能源集团有更多种类能源的发展经验,产业布局也已跨足其他省分,例如安徽、陕西、蒙古、宁夏等,是“以电为主”的企业。
江西省能源集团负责人表示,赣浙能源合作平台将有助江西省推动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并推动创新服务,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
2.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2016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一是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根据各地上报数据汇总,全国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2.5亿吨以上的任务目标。一批违法违规、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三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钢铁方面,经国务院批准,宝钢、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新成立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其他一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也正在积极研究推进。煤炭方面,积极引导小煤矿关闭退出,全国约1500处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关闭退出。在已退出产能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长期停产半停产、高成本、安全保障程度低的煤矿。积极鼓励发展先进产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力水平。四是行业发展环境改善。通过深入开展淘汰落后、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违法违规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得到有效遏制,钢铁、煤炭行业建设生产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2016年是去产能工作的“起步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取得以上成绩殊为不易。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的积极推进,促进了效益回升和提质增效,增强了企业和社会信心,凝聚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共识。
3.中国石油:2017改革稳中求进
关于欧佩克减产协议是否能解决原油市场的供求矛盾再次引发质疑,全球原油供应形势也开始产生变数,似有微光闪现的2017年又变得扑朔迷离。而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组织编制的《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需求仍将稳步增长,但增速进一步放缓,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保持基本稳定。面对情况更为复杂的2017年,三大石油企业更是励精图新、稳字当头。日前,中国石油召开的2017年工作会议表示,今年中国石油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健发展方针,大力实施“四大战略”,精准发力内部改革和结构调整,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确保效益稳中向好,确保大局稳定和谐。要紧紧抓住“效益稳中向好、大局稳定和谐”两条主线,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稳中有增、改革创新稳准推进、各类风险平稳可控、企业形象稳定好转、党的建设稳步加强的目标,不断优化公司业务链价值链,继续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提效益、防风险,发挥政治文化优势,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六是坚持守本开新,推动企业形象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把形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巩固运用大讨论活动成果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载体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持续深化、久久为功,推进企业形象迈向更好阶段。
(主要新闻来源:环球网、人民网、国际电力网、国家能源局、凤凰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