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全球石油需求预测再次下调 中国天然气大规模开采挑战重重[06/17]
作者:王颖慧 来源:王颖慧 日期:2013-06-17 访问量:

国际新闻

1、国际能源署再次下调全球石油需求预测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能源署12日发布月度石油市场报告称,由于世界宏观经济运行疲软,特别是欧洲经济有可能再陷衰退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放缓,低于原先预期。这是该机构今年年初以来连续第四次下调全球原油需求预测。而最新一次下调还与俄罗斯20122013年石油消费数据修正有关。报告预测,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将达9060万桶,比今年1月预期减少20万桶,但比去年增加78.5万桶。国际能源署还预测,今年第二季度,新兴经济体原油消费将首次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34个成员国整体需求。随后,这一趋势有可能在短期内逆转,从2014年中期开始,新兴经济体原油需求将长期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整体需求。报告显示,今年5月份,全球原油日均供应量达9120万桶,环比减少9万桶,同比增加18万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日均供应量为3089万桶,环比增加13.5万桶,为去年年底以来最高产量。沙特、伊朗、阿联酋和科威特增产,弥补了伊拉克、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减产造成的损失。国际能源署成立于1973年至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目前拥有28个成员国。

2、新兴国家石油消耗量首超西方

美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4月份中国和巴西的石油需求量攀升,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兴经济体的燃料使用量首次超过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总消耗量。

能源信息局612号发布报告称,4月份非经合组织成员国每天消耗石油4450万桶,超过了工业化程度最高国家的4430万桶。5月份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兴经济体石油日消耗量比经合组织成员国多18万桶。

能源信息局、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署等预测机构表示,由于燃料效率提高导致工业化国家的燃料需求下降,全球增加的燃料消耗量将来自新兴经济体。国际能源署514日表示,本季度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燃料需求将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美国能源部的统计机构能源信息局在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月度报告中说,4月份中国和巴西的燃料使用量均增长0.7%,美国和日本的消耗量则分别下降了1.1%11%。能源信息局预计,今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日消耗量将达4550万桶,而新兴市场国家为4450万桶。据能源信息局估计,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石油日需求量将升至4590万桶,而经合组织成员国日消耗量将降至4530万桶。能源信息局表示,明年中国石油日消耗量将增至1110万桶,比今年的1070万桶增加4%。印度的日消耗量将达367万桶,比今年的354万桶增加3.7%2014年巴西的日消耗量将上升4.8%,达到303万桶,俄罗斯的日消耗量上升3.3%,达到348万桶。

3、沙特和埃及将实现电网互联

沙特和埃及61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签署了将两国电网联接的备忘录,预计工程造价60亿里亚尔(约16亿美元)。

据介绍,两国联接后的电网容量将达到3000兆瓦。沙埃两国夏季每天用电高峰时间不同,因此,联网后,两国合理使用电能,可节省数十亿里亚尔的发电费用。沙埃电网总长预计1320公里,其中820公里在沙特境内,480公里在埃及境内,20公里在亚喀巴湾海底。同时,电网联接还需要新建3个输电站。沙特西部城市麦地那将建一个容量为3000兆瓦的输电站,沙特西北部城市塔布克将建一个容量为1000兆瓦的输电站,埃及首都开罗东部将建一个3000兆瓦的输电站。整个工程将于2016年全部竣工。中国能源网

42012年全球碳排放316亿吨 创最高纪录

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年报称,2012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1.4%316亿吨的创纪录水平——尽管美国的碳排放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低。报告称,碳排放大户中国2012年排放增加3亿吨,增幅3.8%,不过由于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能效提高,增幅仍为十年最低。IEA表示,能源领域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能源领域全球碳排放发展中国家如今占60%2000年为45%IEA认为通过提高建筑业和交通业能效、限制煤电、油气行业甲烷排放减半和逐步退出化石燃料补贴,全球碳排放到2020年可显著下降。

国内新闻

1、中国天然气储量诱人 大规模开采挑战重重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美国《福布斯》杂志613日消息,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高官日前表示美国丰富的页岩气储量将极大提振美国经济。如果对于美国是这样,那么仅凭储量丰富这一点,页岩气将带给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前景。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预计中国的页岩气储量比美国多出近50%,超过美国和加拿大储量之和。然而,中国在大量开采页岩气之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要获取这些深埋地下的页岩气,唯一的方式是使用水力压裂技术,这也是中国面前最大的难题;其次,水力压裂需要大量的水,而中国水资源严重缺乏;除此之外,中国缺乏管道基础设施,无法将页岩气运送至人口密集地区。

目前,许多世界大型源公司已积极参与中国市场。例如壳牌已与中石油合作,投资10亿美元挖掘中国丰富的页岩气。在去年9月第二轮竞标后,中国国土资源部授予16家企业勘探权,意在扩大中国的勘探和钻孔活动,但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都无水力压裂经验。由于钻孔深度较深及艰苦的作业条件,第二轮竞标成功者放缓了勘探进程,可能致第三轮竞标延期。

同时,中国主要城市遭受的严重空气污染迫使当地官员加速车辆从使用汽油及柴油转变为使用天然气等情节能源。总体而言,天然气仅占到中国能源消费的5.7%,远远低于24%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政府期望到2020年将天然气消费比例提升到10%,这将使中国天然气市场成为能源企业的沃土。

2、中海油中石化挺进北极 面临成本和环保风险

据媒体近期报道,中海油正与冰岛EykonEnergy公司合作申请在冰岛北极海域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和生产的许可。若申请成功,中海油将首次尝试在北极展开海上石油钻探。中海油也证实了上述消息,并称项目正处于谈判阶段,但未透露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的时间表。613日,中石化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中石化正与冰岛方面初步谈判,研究在冰岛东北沿海水域的近海石油勘探的事宜。这意味着上述两大石油巨头有望会师北极开采石油。

国内石油勘探专家们对此分析称,中海油、中石化挺进北极现阶更多是战略性举措,短时间内的成本和技术门槛还是太高;而与冰岛相对友好一方的合作则是中国油企进入北极圈的较好通道。

目前,壳牌石油、凯恩能源、俄罗斯最大能源公司Gazprom已在北极地区启动了勘探开采活动,但是遭遇绿色和平等环保组织反对。业内专家指出,中海油、中石化如果启动北极勘探开采也可能会遇到环保组织的阻力,应该提早建立应急环境预案。

3、我国首套多晶硅冷氢化技术在中电投集团研发成功

从中电投集团获悉,日前,中电投黄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完整的冷氢化技术,实现了多晶硅生产中副产物四氯化硅循环回收利用,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国多晶硅行业发展的四氯化硅转化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对这一先进工艺的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多晶硅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四氯化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针对这一问题,中电投黄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科研团队展开科研攻关,通过对氢化炉硅粉给料系统及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优化改造,使系统达到了长期高效、连续、稳定运行,,解决了四氯化硅大规模无害化处理的技术难题。通过循环利用,副产物四氯化硅可转化为生产多晶硅的原料三氯氢硅,单程转化率大于26%,实现了变废为宝。此外,将以往在多晶硅的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电力成本大幅降低,耗电量从以前的每吨4500千瓦时,降低为每吨800千瓦时,每吨节约成本约3.4万元。

(中国能源新闻网,新浪财经,环球网,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