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构建全球瞩目能源互联网 推进国内能源供给侧改革
(2016/02/22-2016/02/28)
国际新闻
1.瞩目全球能源互联网,聚焦中国能源主张
1000千伏“皖电东送”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图(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美国休斯敦时间2月25日,在IHS剑桥能源周会议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详细阐述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世界能源变革转型的战略主张。随着新一轮能源变革时代的到来,加快建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目标。
刘振亚介绍说,电力为中心将是能源发展的基本格局,清洁能源必将替代化石能源,能源使用最终将实现电气化。电网正成为各类能源开发、配置、使用的平台,能源互联网必然是互联电网。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基础网络措施,交通网和通信网已基本建成,实现跨国跨洲联网,能源互联网也必然向全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方向发展。简单而言,它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实现全球互联的智能电网。
刘振亚强调,全球能源互联网是21世纪能源领域的重大创新,不仅是电力等能源的载体,而且是信息、科技、服务、文明的载体,将深刻改变世界能源发展格局。中方倡议搭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有关重大问题研究,尽快启动一批重大示范项目。
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IHS剑桥能源周被喻为“能源达沃斯”,是涉及全球能源市场新动向、新形势、新挑战的高端论坛。今年为期5天的论坛活动主题为“能源变革:新世界的战略”。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政商界人士、能源企业高管及媒体人士与会。
2. 沙特石油部长称不可能减产,国际油价重挫4.6%
“原油减产不会发生。我们也并未像舆论说的那样,向页岩油国家或是任何其它国家宣战。”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Ali al-Naimi)在美国休斯敦IHS CERAWeek能源会议上发表了上述讲话。
纳伊米的讲话,终结了市场关于减产可能性的所有猜想,也让前一天暴涨的油价又做了一趟“过山车”。截至23日收盘,4月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货跌幅达4.1%,达33.27美元/桶。3月交割的WTI 原油期货跌幅为4.6%,达31.87美元/桶。
“冻结原油产量是最开始的一步,这意味着所有主要产油国不会增加额外的原油产量,当前高企的原油库存将逐渐下降。消耗这些库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原油减产不太可能,这不会发生。哪怕有产油国表示愿意减产,他们也不会付诸于行动。因此,没有必要在寻求原油减产上浪费时间。”纳伊米表示。
此前,沙特和俄罗斯已经达成初步冻结产量的约定,但致力于恢复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位置的伊朗并未加入。毫无统一可言的产油国,让油价面临剧烈的波动。
对于全球石油市场的供应过剩,纳伊米认为,市场最终会决定原油的边际产量是多少。那些成本高的原油钻井商需要寻求更有效的路径,融资或是清算。
“我们并没有向外界所言的那样,向页岩油国家或是任何国家宣战。我们和其它产油国一样,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反应,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里寻求获得最好的结果。”纳伊米说。
3. 美国页岩油产量将于2017年后止跌回升
据路透社的报道,国际能源署(IEA)近日表示:随着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不断提高开采技术水平,其所产生的效率收益将抵销油价暴跌所带来的损失,价格因素引发的产量下滑将在2016和2017两年后止跌回升,页岩油产量将在202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悉,页岩油产量预计将在2016年每日下降60万桶,并于2017年每日再降20万桶;此后产量有望回弹至1420万桶/日。
IEA认为:2017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将趋于平衡,但这几年所积累的大量石油储备将会抑制油价的复苏,储备原油也会随之消耗和降低。据估测,2015-2021年全球原油供给量预计每日将增加410万桶;而2009-2015年,每日的全球供给增量能达到1100万桶。按照当前的原油价格测算,IEA预计2016年欧佩克(OPEC)组织的原油出口收入将从2012年的1.2万亿美元下降到3200亿美元;2021年,OPEC组织的原油产量每日将仅提高80万桶。
国内新闻
1. 2016年国家能源局积极推进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推进能源领域供给侧改革 (图片来源:新财网)
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会上审议通过了《国家能源局2016年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指出,破解新常态下能源发展面临的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制约、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必须创新能源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要着重推进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落实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争2016年关闭落后煤矿1000处以上,推动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二是化解煤电过剩产能。严格控制煤电新开工规模,利用市场机制倒逼,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新核准的发电机组原则上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三是着力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优化控制增量,根据规划有效把握水电、核电发展节奏,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就近消纳为主化解存量,大力推进分布式能源发展;四是加快推进电改落地。加快建立电力市场,降低电力价格,实现直接交易,放开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严格管控电网企业输配电价;五是稳步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在部分省市开展油气改革综合试点或专项试点;六是加强能源扶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七是提高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优化高耗能产业和能源开发布局,降低对远距离能源输送的依赖。推动能源协调发展和互补利用,提高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2.国内光伏行业呈回暖态势,加快兼并重组
近日,中国光伏巨头英利集团证实,该公司正在银监会主持下,邀请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河北能源局、保定政府、国开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14家机构,共商资产债务重组事宜。从曾经组件出货量第一,因赞助世界杯而声名鹊起,到今天资不抵债的过山车式发展,英利的发展折射出了中国光伏企业从公司治理、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英利的倒下是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缩影,随着国家政策发力,光伏行业整体有回暖趋势,但仍面临融资并网等方面的困扰。
从2012年起我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印度等国双反,给国内光伏企业带来了压力。但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光伏发电的发展。进入2016年,仅1月份国家能源局就颁布两项关于光伏发电的有关规定,政策的推出对整个行业不能不说起到了利好作用。
罗熙等专家认为,光伏行业回暖已成为无争议的事实,但在整个行业蓬勃发展之下,融资难、并网难等问题却仍旧困扰着整个行业。融资方面来看,由于光伏企业产品建设周期长,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回报预期不确定、存在较大风险,一些中小光伏企业更难获得银行贷款。
从并网方面来看,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累计光伏发电量306亿千瓦时,弃光电量约30亿千瓦时,弃光率为10%。对此,罗熙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开始转型去产能,工业用电量转为负增长,电力市场需求减少,大量新能源电力要进入市场意味着火电水电的份额要减少,这让光伏发电受到了限制。
对于目前困扰光伏行业发展的两大难题。有专家认为,我国可借鉴美国光伏融资思路,将光伏电站视为金融产品,可借助融资租赁、与信托产业基金合资、定增等方式快速做大规模,同时随着产业对电站金融属性认识的加深、行业配套政策的完善,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更加快速扩张。并网方面,则加强输电通道和配电网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外送,扩大消纳范围,尝试建设更多储能电站解决弃光问题。
3.新能源汽车产业再迎政策蜜月期
2月25日,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决定了整车的性能、质量、安全等各方面成败,工信部联合了行业内外九家企业,目前已经投入5亿元资本金,正在组建动力电池研究院或者动力电池研究研发平台。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提出,从动力电池、充电基础设施、财政补贴等五方面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看,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重大。
在动力电池方面。2015年以来,锂电池产业链实现爆发式增长,并成为上市公司募投最为密集的领域。但与松下、三星、LG化学等国际锂电池巨头相比,国内企业在电池性能、能量密度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此次会议指出,要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推动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动力电池创新平台,在关键材料、电池系统等共性、基础技术研发上集中发力。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根据动力电池性能、销量等指标对企业给予奖励。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仍然被高度重视。会议指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地方政府、业主、开发商、物业和电网企业等责权利,推动落实各地充电设施建设,鼓励地方建立以充电量为基准的奖励补贴政策,减免充电服务费用。并且扩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中央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从此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由孕育期步入市场导入期。1月份产销明显下滑的现象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政策支持力度有望持续加大。同时,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产业重要发展方向,政策持续加码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打好基础。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面临诸方面压力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了支持,有利于提振产业信心。
(主要新闻来源:中国能源网、新华网、人民网、澎湃新闻网、国家能源局、凤凰网、中国证券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