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6/29]爱尔兰终结煤炭发电时代,中国将新能源消纳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
作者:王浩 来源: 日期:2025-06-29 访问量:

爱尔兰终结煤炭发电时代,中国将新能源消纳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

(2025/06/23—2025/06/29)

作者:王浩(编写)

国际能源新闻

1. 爱尔兰终结煤炭发电时代

爱尔兰电力公司(ESB)宣布,位于西南海岸的 Moneypoint 电厂 3 号机组停止燃煤发电,标志着爱尔兰彻底告别煤炭发电历史。该机组在运行40年后完成燃料改造,将改用重质燃料油发电。爱尔兰气候部长称提前停用燃煤是 “能源转型的重要里程碑”,该电厂未来将转型为可再生能源中心,依托 “绿色大西洋” 计划打造零碳枢纽。Moneypoint 的燃料转换既是爱尔兰能源结构去煤化的终点,也是过渡时期供电安全的保障。其未来向可再生能源枢纽的转型,将依托现有基础设施降低转型成本,为后化石能源时代的电网稳定性与零碳目标提供实操范例,尤其为依赖传统能源的工业区域探索绿色转型路径。

2. 欧盟就简化CBAM碳边境税达成临时协议

欧盟理事会与欧洲议会谈判代表就欧盟委员会简化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提议达成临时协议,将于 1 月 1 日生效,税额逐年递增至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价格持平。该协议是综合一号立法方案的一部分,旨在简化合规程序,减轻欧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监管行政负担与成本,平衡欧盟产品和进口商品碳价,推动非欧盟国家加强气候行动。协议保留简化提案关键内容,对年进口量不超 50 吨的进口商扩大最低限度豁免,允许进口商注册期间继续进口。欧盟理事会预计 9 月正式通过,欧洲议会称 90% 进口商可豁免,且铁、钢等主要进口商品 99%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被覆盖。

3. 日本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与机遇

根据日本最新能源路线图,其目标是到2040年实现清洁发电量占比达40%-50%。为达成这一目标,日本亟需建立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供应链,通过加强与亚洲主要参与者的采购合作,降低开发成本。但是,日本本土缺乏足够的可再生能源供应链,零部件价格波动大,太阳能电池板、风机等组件成本已飙升30%-50%。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制造商建立全球合作关系,是稳定供应链的关键。不过,构建供应链并非易事。日本面临两难选择:在本土建设供应链虽能创造就业,但会推高能源成本;依赖进口部件可降低电价,却会导致短期就业岗位减少。长期来看,鱼与熊掌或可兼得,但短期必须做出权衡。

国内能源新闻

1. 工信部:加大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

6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培育标准引领。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中低温余热余能高效利用、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电池等多能互补利用标准制修订,加大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积极推动多种类异质可燃固体废弃物替代燃料、惰性电极、新型催化、绿色合成、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等一批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加快推动完善光伏、新能源汽车、绿色智算、绿色船舶、绿色航空、绿色电力装备、绿色轻工、环保装备等领域标准体系,支撑绿色发展新动能培育。”

2. 国家发改委:将新能源消纳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点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把新能源消纳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中之重。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占比已超火电,达45.7%。为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挑战,国家发改委通过“三个统筹”提升消纳能力:一是统筹电力外送与就近消纳,加快“沙戈荒”大基地建设并推广绿电直连模式;二是统筹电网与调节能力建设,推进特高压通道与新型储能协同发展;三是统筹能源需求与供给,利用需求侧响应和有序充电等方式提升系统灵活性。

目前,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消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夏季用电高峰,国家发改委已提前布局,通过提升发电能力、加强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保障电煤库存等措施,确保电力供应。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需形势好于去年,总体有保障。

3. 全国加能站充电桩配置率达45%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发布了《中国加油(能)站发展蓝皮书2024-2025》,数据显示,当前,传统加油站正从单一能源供给,向综合服务生态深度转型。《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境内加油站总数为11.06万座,同比减少1.92%。传统加油站正逐步整合油气、氢能、充电、换电等服务,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等多元化补能需求。2024年,全国加能站中充电桩配置率达45%,氢能加注站数量突破300座,形成“多能互补”的供给格局。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主要新闻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国际能源网、中国能源新闻网、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