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能源要闻回顾
国际油价上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2017/12/11-2017/12/17)
国际新闻
1. 多空激烈博弈 国际油价上涨
原油走势持续挣扎,12月13日下跌后,14日又收回部分失地。截至北京时间12月14日15时,亚市盘中NYMEX 1月原油期货(CLF8)上涨0.18美元至56.78美元/桶,涨幅为0.32%。分析人士认为,短期美国能源署(EIA)数据偏中性,油价难以出现方向性走势,长期来看,油价受制于供求基本面,主要原油供应国产量以及美国页岩气发展状况都会对原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不过,巴克莱表示,2018年一季度,油价或将会到每桶60美元以上。
2.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韩国电力公社共同签署了中国-韩国联网工程合作协议
12月13日,在韩国总统文在寅访华期间举办的中韩商务论坛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韩国电力公社共同签署了中国-韩国联网工程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同意在蒙-中-韩-日项目框架下首期推动中-韩联网工程。中-韩联网工程是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韩能源电力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推动东北亚电网互联与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重要工程,将在实现东北亚区域内清洁能源经济高效开发利用,促进区域内各国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英国2025年以后停止补贴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
英国财政部在公布财政预算文件中披露,2025年以后将停止对于新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各种财务补贴,包括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固定上网电价、差价合同等。当然,这一决定不会影响2025年以前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持续补贴。英国财政部估算,到2025年对已经投入运行的项目补贴将达到每年90亿英镑。英国可再生能源业界对于政府的这一决定表示失望,认为在现有的碳价下取消可再生能源补贴,英国能源低碳转型将失去动力。
国内新闻
1.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图片来源:人民网)
12月13日,中国石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试验段总结暨全面加快建设动员会在河北廊坊举行。11点48分,随着位于黑龙江黑河施工现场的中俄东线黑河—长岭段11个点段同时打火开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境内段全面加速建设。工程预计将于2020年底全线贯通。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起点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中俄边境,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市,终点为上海市,全长3371公里,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压力最高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成后,每年将可向东北和华东地区输送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上述地区天然气短缺局面,对提升我国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大气环境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有序推进"煤改气" 加快天然气基础建设
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关于做好2017-2018年采暖季清洁供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序推进“煤改气”,多方开拓气源,提高管道输送能力,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有规划地推进,防止出现气荒。通知提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主要供气企业要按计划做好气源供应。鼓励综合利用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支持清洁供暖。加快建设已纳入规划的长输管道和LNG接收站,加快中俄东线、进口LNG等气源引进和建设步伐,推进全国长输管道互联互通。具备扩建条件的已有接收站均要建储罐,扩建增压、气化设施,按实际接收LNG能力进行核定。各地要抓紧落实《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提升应急储气能力。
3.新疆推进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
新疆发改委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五”太阳能发电发展规划》,按照建设国家“三基地一通道”部署要求,结合疆电外送通道及疆内用电市场需求,新疆太阳能发电将重点打造“两大基地,四大集群”,建成我国大型太阳能发电综合应用基地和外送基地。
根据《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依托疆内750千伏电网、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及其他能源利用形式,加快南疆、哈密、吐鲁番、准东、博州等区域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打造“两大基地,四大集群”,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新疆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确保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达到13%。
(主要新闻来源:人民网、环球网、新华网、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