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国发布《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强调能源可持续发展
4月10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这一指导性规划文件,明确指出了直到2010年,中国能源的消费需求、供应能力以及增长态势。其主导思想是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在落实直接节能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培育高科技产业,扩大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升间接节能和环保贡献率。”
“十一五”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和具体部署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适度加快“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中西部和海域油气、西南水电资源的勘探开发,增加能源基地输出能力;优化开发东部煤炭和陆上油气资源,稳定产能,缓解能源运输压力。
规划中提到,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年均增长4%。 届时,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将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6.1%、20.5%、5.3%、0.9%、6.8%和0.4%。与2005年比,煤炭、石油比重有所下降,天然气、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略升。 此外,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目标为24.46亿吨标准煤,五年年均增长3.5%。
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按照“挖潜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拓南方”的原则,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努力增加产量。发改委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1亿吨、天然气产量为493亿立方米。从“十五”发展情况看,原油产量以年均2.12%的速度稳定小幅增长,而天然气产量年均增幅为12.63%。
降低能耗,施行节能与环境保护,是我国能源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发展策略。规划提出,到2010年,中国万元GDP能耗要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0.98吨标准煤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节能率4.4%,相应减少排放二氧化硫840万吨、二氧化碳3.6亿吨。 到2010年,中国重点耗能行业环保状况和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汽车、家用电器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立和完善能源安全体系,是“十一五”规划的另一重要内容。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由于近年国际油价大幅震荡、不断攀升,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应对供应中断能力较弱;影响天然气、电力安全供应的因素趋多;煤矿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维护能源安全任务艰巨。因此加快政府石油储备建设,适时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要逐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也是“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制定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按“西部油气东输、东北油气南送、海上油气登陆”格局,加强骨干油气管线建设,增加必要的复线和重点联络线,加快中转枢纽和战略储备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全国油气骨干管网和重点区域网络。
中国还将以应对大规模电网事故和石油天然气供应中断为核心,建立完善能源安全预警制度和应急机制;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为主要目标,适时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完善能源对外开放政策,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双赢原则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深化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完善能源价格体系。“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推动煤炭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增强竞争力。完善流通体制,建立现代煤炭交易市场。
中国将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加大天然气价格调整力度,引导油气资源合理使用,促进资源节约与开发。此外,还将巩固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成果,加快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步伐,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稳步实施输配分开。深化电价体制改革,完善输配电价,加快推进竞价上网。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制订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优惠政策,施行有利于生产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税收政策。
此外,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制定石油天然气法;制定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入激励政策,鼓励尾矿和难动用储量开发利用,逐步建立完善油气区块矿权招标和退出机制。
《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正式发布,引起能源行业内外极大关注
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呼应,4月11日正式推出的能源蓝皮书——《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中国能源经济发展面临的转型问题,也引起能源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
《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由国务院各部委、著名高校、中央各大新闻单位等长期研究能源行业的30多名行业专家共同完成。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六大能源行业反映出的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给予重点评价与预测,并对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度量问题。
《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表明,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改革与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发展效果更为显著。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近年来受到国际市场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重影响的能源供需矛盾得到较为明显的缓解,在供需两个方面,能源生产保持持续增长而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第二,以打破行业垄断和价格改革为标志的能源市场化进程加快,并已“价格调控”方式内生地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资源优化组合;第三,以《可再生能源法》为标志的发展新能源的立法促进,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加快,其产业建设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当前的总量扩张与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能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以能源消费低效益和环境高污染指数为突出表现,作为现代工业血液的能源行业的发展,已在环境容量有限性的制约下形成了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因此,对于构建中国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发展体系,坚持“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推动能源行业的战略转型与发展,将有助于这一政策目标的尽快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发布了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指出:中国能源发展目前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处于传统向可持续发展过渡阶段。如果中国能源发展不能很好转型,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影响。中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任重而道远。
《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相辅相成,二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能源发展经验、未来发展方向和当前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规划,不仅有助于中国能源行业的深化改革,政府、行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决策,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和投资者对于未来行业趋势的把握。
国际能源合作活跃,凸现中国影响日益增强
在中国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本周中国在国际上的能源合作活动也特别引人关注。第一届东盟石油高峰论坛暨经贸项目投资贸易洽谈会4月8日在泰国春武里府开幕,此次石油论坛邀请了中国和东盟石油界的企业家交流信息与技术,探讨建立区域、次区域和企业间的石油合作机制,来自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约300名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与专家参加了此次论坛。本届论坛不仅达成了一系列能源方面的合作协议,更凸显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事实上,中国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产品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而本次论坛的宗旨就是推动中国与东盟企业之间的经贸合作深入到能源领域。
此前,中泰原油合作非常成功。泰国的炼油企业数量少,而需要的成品油很多,因此泰国已经决定要引进中国的技术和设备来办炼油厂。
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加剧,如何规避和防范相关风险、维护能源安全与稳定成为重大课题,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潜力巨大,这一论坛为双方的深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今后在石油、贸易、投资或经济合作领域,东盟和中国的合作将会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此外,伊朗石油部长哈马内4月9日在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上也明确表示,中国是伊朗在能源领域非常好的合作伙伴,他希望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开展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合作。他指出,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所有领域,无论是开采还是提炼,或是其他方面,伊中双方都有合作的可能性。
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重要成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石油资源,其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二位。
可以预见,在国际形势许可的情况下,中国与伊朗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将是为两国各方面都带来巨大利益的双赢合作。(主要资料来源:新华网、光明日报、证券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