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频繁撤销风电许可,风电未来前景难料;我国提前完成“十四五”油气管网建设目标
(2025/09/08—2025/09/14)
作者:张淑欣(编写)
国际能源新闻
1. 美国频繁撤销风电许可,风电未来前景难料
近日消息,美国海上风电行业经历了剧烈转折——从吸引投资、创造就业的蓬勃领域,迅速沦为被“定点攻击”的对象,行业未来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相关部门宣布对两个位于马萨诸塞州附近联邦水域的风电项目采取行动,这两个项目此前均已获得建设许可。Avangrid新英格兰风电项目(于2024年获建设运营许可)面临直接撤销许可的风险,司法部计划在10月10日前寻求法院命令;Ocean Winds旗下SouthCoast Wind项目则被要求“自愿将项目批准发回重审”,同时要求法院在重审期间对其暂缓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内政部首次针对海上风电项目出手。此前不久,该部门已透露,正准备提出动议,撤销马里兰州一个装机容量达2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的联邦许可证。这种“短时间内密集出手”的态势,让行业从“快速发展”陷入“生存危机”。投资者信心受挫,已获批项目面临搁置风险,就业岗位可能随之流失。更关键的是,从已撤销或计划撤销的项目来看,这一趋势并非个例——随着非常规审查的推进,未来可能有更多海上风电项目被纳入“打压清单”,美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蒙上厚重阴影。
美国海上风电设备(图片来源:天下财经)
2. 挪威海洋管理局在北海新发现“黑金矿”
近日消息,继挪威海岸附近发现石油后,挪威海洋管理局进一步披露北海最新发现“黑金矿”的信息,此次油气发现聚焦于31/4-A-15 B井(称“Talisker”),该井位于OKEA运营的Brage油田附近,依托生产许可证055的Brage平台钻探,目的是探明库克组和斯塔特峡湾群(Statfjord群)下侏罗统储层中的石油。
该井测量深度、垂直深度分别为海平面下10223米、2759米,终止于上三叠统伦德组。其中,库克组探明52.4米厚砂岩层,含25米厚石油,储层性质中等;Statfjord群则在171米厚砂岩中发现63米厚石油,储层性质中等至良好,且未发现油水界面。虽未对该井进行地层测试,但已完成数据收集与取样,目前井筒已永久封堵废弃。
据挪威近海管理局初步估计,库克组油气规模为30万-111万标准立方米油当量(约200万-700万桶),Talisker地区Statfjord群油气规模为220万-410万标准立方米油当量(约1400万-2600万桶)。目前,许可证持有者正考虑将此次发现与Brage油田关联。
3. 国际能源署强调政策在推进氢能项目中的作用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指出,氢能扩大规模已不再以技术挑战为主,而是政策挑战——多数已宣布的氢能项目因缺乏长期需求信号和政府支持陷入停滞。
相关报告显示,2030年潜在低排放氢产量达每年3700万吨,但仅11%的产能来自已投运或达成最终投资决策(FID)的项目。这是因为低排放氢及衍生物成本高于化石燃料,且缺乏长期承购合同。
IEA强调,不成熟的氢能市场中,缺乏长期承购协议会加剧投资风险,稳定支持框架与可靠承购合同对明确需求至关重要。此外,公共采购虽未广泛应用于低排放氢,却能助力市场培育与成本差距缩小,初期公共承购可推动规模经济;除补贴外,明确的监管框架(如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要求2030年工业用氢至少42%来自可再生电力、2035年提至 60%)也能提振需求与投资信心,但政策制定需平衡监管义务与使用支持。IEA指出,氢能市场增长需更侧重需求侧措施,当前各国需求侧目标、政策与生产目标存在差距,且无通用政策模式,各国需依自身情况制定需求创造方案。
国内能源新闻
1. 我国提前完成“十四五”油气管网建设目标
从国家管网集团了解到,我国已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规划的1.65万公里油气管道建设目标,“全国一张网”基本建成,推动能源供应保障的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中卫段贯通投产,二线、三线果子沟管道工程首条隧道贯通;川气东送二线首段也已投入运营,一批重大能源通道和互联互通工程加快推进。目前,我国已累计投运管道超1.8万公里,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规划目标。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从2021年时的每年2600亿立方米提升至每年4120亿立方米。
当前,我国天然气管网、原油管网、成品油管网实现资源应连尽连。在资源统一调配管理下,我国天然气跨省管输价格较五年前下降5%,每年节约社会用能成本120亿元。同时,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领域,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已提升至97.5%,氢能输送、二氧化碳封存等技术形成成套标准;全国约42%的管网作业区实现数字化监测,推动能源供应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西二三线果子沟隧道(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 破亿方!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海油9月10日宣布,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标志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
恩平15-1油田作为我国南海东部首个高含二氧化碳的油田,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仅对海上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造成腐蚀,还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
今年5月,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在该油田平台投用,通过技术手段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据预测,未来10年,该油田将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3. 世界海拔最高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向湖北送电
近日,湖北工程公司参与设计的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直流工程——金上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具备400万千瓦送电能力,正式开始向湖北送电,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该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部署的重点工程,是全国首条大容量水光互补的纯清洁能源跨区外送直流通道,也是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直流工程。该工程是世界上首个采用送端分址级联接线的直流输电工程,送端分别为西藏卡麦换流站和四川帮果换流站,受端为湖北大冶换流站,线路途径西藏、四川、重庆、湖北,全长约1901公里,沿线最高海拔接近4800米。
工程投产后,可将金沙江上游的清洁电能输送至华中地区,年输送电量可达400亿千瓦时,将保障华中地区电力可靠供应,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每年可替代燃煤超1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大幅提高华中地区绿电比例,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对落实国家能源战略、推进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新闻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国际能源网、中国能源网、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