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达尔获英国页岩气开采权,我国进口原油日趋多元化
国际新闻
1.道达尔获英国页岩气开采权
英国在宣布取消对水力压裂法的禁止、将页岩生产收入税减半之后,终于迎来了首个全力支持其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的国际油气巨头——法国道达尔公司。1月13日,道达尔宣布,已经购入英国两项页岩气开采权40%的股份,未来将投资开发英格兰东部地区的页岩气资源。
道达尔在声明中表示,购入开采权的两个项目位于英格兰东部的林肯郡,预计总花费在160万美元左右。不过,道达尔的发言人没有给出全部计划投资的规模。但据知情人士透露,道达尔未来将投入约5000万美元,在林肯郡内约250平方公里范围内勘探页岩气。据悉,购股交易完成后,道达尔将与Dart能源、DTE. AU、Egdon资源、EDR. N、IGas能源、eCORP等公司合作共用两项勘探许可证。其中,Dart能源公司将持有17.5%的股份;IGas能源和Egdon资源公司将分别持有14.5%的股份;eCORP则将持有13.5%股份。另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两个项目的评估钻探大约要花费道达尔4500万美元,而道达尔“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接管项目经营权。
事实上,道达尔公司并非首次投资英国页岩气。2013年10月,法国电力巨头燃气苏伊士集团(GDF Suez)同英国森特理克集团(Centrica)达成了一项页岩气勘探协议,道达尔也有参与其中。英国《金融时报》指出,随着每年对英国的投资达到20亿美元左右,道达尔预计2015年前将成为英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
2.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向中国内地输气681亿立方米
新疆霍尔果斯检验检疫局22日对外透露,2013年,霍尔果斯检验检疫局共检验进口管输天然气278.26亿立方米、1980.7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3%、25.87%。据霍尔果斯口岸入境检疫部门介绍,自中亚天然气管道2009年12月正式向西气东输二线输气以来,截至目前,该口岸入境中亚国家天然气累计达681.89亿立方米、4856.84万吨。
资料显示,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2009年12月15日开始向中国境内输气,2010年8月23日,中亚天然气管道B线实现氮气和天然气置换,从此中亚天然气管道正式实现双线运营。霍尔果斯口岸工作人员介绍,自今年2013年3月以来,中亚天然气管道输气量逐渐加大,日均达到4200多万立方米,月均突破10亿立方米。
据悉,中亚天然气管道全长1833公里,西起土库曼斯坦,穿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从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入境,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联,设计输气量为每年300亿立方米,向中国内地华中、华东和华南等地区供气。
3.必和必拓铁矿石产量再创新高
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在22日发布的一份经营报告中显示,2013年下半年(即公司2014上半财政年度),该公司共生产铁矿石1.08亿吨,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但由于担心天气状况会对澳大利亚皮尔巴地区铁矿石开采造成一定影响,目前该公司并未提高其整个财年的铁矿石产量预期。该公司在此份经营报告中表示出,西澳大利亚州的铁矿石业务继续保持良好经营状况。
具体经营报告显示,在截至2013年12月的三个月中,必和必拓铁矿石产量达4890万吨,同比增长16%,公司上半财年的铁矿石产量达9780万吨,同比增长19%。此外,必和必拓还指出,2013年四季度铜产量达43.99万吨,同比增长6%;炼焦煤产量1150万吨,同比增长30%;石油产量5770万桶,同比下降4%,下降原因主要是受天然气产量下降所致。
4.延长石油完成收购加拿大Novus
中国油企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的热情近来格外高涨。昨日,在港上市的国内油企巨头延长石油国际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延长石油”)宣布,该公司已完成所有有关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 Novus Energy Inc.(以下简称“Novus”)的交易手续。此次收购作价约2.3亿加元(约17.2亿港元),延长石油将全数以现金支付。该公司已于日前完成发行可换股债券,共集资16亿港元,余下款项将以内部资源支付。收购事项完成后,Novus成为延长石油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其业绩将于2014财政年度开始并入延长石油。
延长石油国际董事长张恺颙表示,收购Novus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性战略部署,其不仅为公司提供了国际化业务平台,也为上游业务的成长奠定了基础。资料显示,Novus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及艾伯塔省拥有原油及天然气项目,业务涵盖收购、勘探、发展及生产。
卓创资讯原油分析师高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加拿大资源储量确实比较大,所产原油价格相对低廉。“中国油企瞄准加拿大,一方面是看中了未来市场,另一方面是为学习油气开采技术。”高健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现在管道设施不完善,所产原油无法迅速流入市场,只能低价外销。“这就造成短期内赚的可能并不多,尤其收购后,延长国际还要解决在巨大的中西文化差异下中国企业运营模式如何与西方更好融合的问题。”上述业内专家说。
国内新闻
1.中国进口原油日趋多元化
中国正在降低对沙特等部分主要产油国的依赖,转而增加从伊拉克和其他国家的石油进口量,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石油供应的扩大正帮助中国政府实现原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中国的石油供应国结构变化反映出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主要石油买家需求下降对全球石油贸易流的影响。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新的原油供应来自政治风险较高的地区,但中国仍希望原油供应形势的逐步改变能有利于降低对一些石油供应大国的依赖。
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从沙特、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部分主要石油供应国的原油进口量持平或下降。同时,中国也越来越多地从伊拉克、西非和其他地区进口原油。
沙特是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2013年中国从沙特的原油进口量与2012年持平,是至少十年来首次没有较上年增长。从历史数据看,中国从沙特进口的原油年度增幅一直高达两位数。与此同时,中国从更小的产油国和新兴产油国的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从主要产油国进口量不足所形成的供应缺口。2013年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增长50%左右,这使伊拉克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原油供应国,俄罗斯位居第四。
2.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
不久前,中国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关于中国2013年电力装机增量的相关信息。过去10年中,中国的电力产业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保持着与势头强劲的制造业相同的增速步调。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电力装机每年增长达到10%左右,增长量极其可观。在2013年1月至10月,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中国装机增量出现下滑,仅为6300万千瓦。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量已经超越化石能源发电(煤炭和天然气)和核电的装机增量。2013年前10个月,包括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量达到3380万千瓦。而包括化石能源发电和核电在内的同期装机增量仅为2700万千瓦。
这些数据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大大的跃进——支撑整个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电力系统正在更多地朝可再生能源方向迈进,而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化石能源。
3. 2020年铁路煤运能力将提高到30亿吨
根据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煤炭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将明显提高,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物流网络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物流服务绿色高效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并重点建设11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30个年流通规模2000万吨级物流园区,以保障发电等行业对煤炭的需求。
规划明确了煤炭物流科学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快铁路、水运通道及集疏运系统建设,健全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物流通道网络,形成“九纵六横”的煤炭物流网络;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加快应急储备建设,健全煤炭储配体系;整合煤炭物流资源,发展大型现代煤炭物流企业;深化煤炭产运需衔接制度改革,建立以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性煤炭交易市场为补充,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煤炭市场体系。
4.国务院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
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清理整顿涉煤收费基金的同时,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布会上,副会长姜智敏明确表示,2014年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将和清理涉煤收费同步推出。另有消息称,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煤炭资源税因其开征之初不具备从价计征条件而暂时实行了从量计征办法。时至今日,煤炭资源税的纳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行从价计征的条件已完全成熟,从量计征改从价计征顺理成章。根据我国国情并结合国际惯例,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于积极配合和稳步推进我国资源税改革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从量计征办法下,煤炭资源开采量与所缴税款直接挂钩,无法真实反映煤炭资源价格变动状况和稀缺程度,也无法准确计量煤炭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成本,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激励企业粗放经营,“挖富矿、弃贫矿”,不计资源环境成本的逆向调节作用。从量计征相对从价计征过于滞后、迟钝和操作方法不切实际,这是导致从量计征存在严重弊端的根本原因。
相反,在从价计征办法下,煤炭资源利用率与税收负担之间呈现的是线性关系。因此,能够真实反映煤炭资源的价格变动情况和稀缺程度,真正体现资源税与煤炭资源消耗之间的本质联系。不过,实行从价计征需要有完整的经济资源统计信息和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作支撑,税源监控难、征管难度大。随着我国税收环境的不断改善,从价计征取代从量计征的优势日益凸显。
(主要来源:国际能源网,人民网,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