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战略储备缓解石油供应危机,能源外交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作者:ceep 来源:ceep 日期:2005-09-10 访问量:
 ——一周新闻综述(2005/09/10


 

    为了减小高油价和飓风给美国能源安全带来的压力,弥补“卡特里娜”造成的石油市场的供应短缺和平抑国际油价,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92宣布,美国政府将动用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执行总干事克洛德·芒迪也宣布,该机构所有26个成员国一致同意动用6000万桶原油和汽油战略储备,以解国际能源市场的燃眉之急。消息一出,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应声大跌。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下跌1.90美元,以每桶67.57美元报收。同时,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也下跌1.66美元,以每桶66.06美元收盘。

 

        IEA各主要成员国为响应国际能源署的号召,降低高油价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纷纷表示动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缓解世界石油供应紧缺状况。96德国宣布于7日释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总计360万桶;6日英国贸易产业部发言人称英国将每日提供7.3万桶的战略石油储备;日本也从7日起30天内释放730万桶的民间战略石油储备;韩国产业资源部93宣布,韩国将从本月中旬起动用够用3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总量288万桶,平均每天9.6万桶,约占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拟动用石油储备总量的4.3%。同时葡萄牙政府5日宣布,葡萄牙将向美国提供目前贮备在德国的4万公吨原油以及位于里斯本南面一个炼油厂的2万公吨汽油。在IEA成员国纷纷慷慨解囊的同时,石油生产国也积极表态,95伊朗表示其准备向美国提供1000-2000万桶原油,以缓解飓风“卡特里娜”给石油供应带来的压力。然而,伊朗石油部官员称,若受到制裁,这将阻止伊朗向美国提供原油帮助。

 

    从这次国际能源署动用石油储备的行动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古人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不仅对国际油价没有话语权,而且也没有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可供动用,因此,只能被动承受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所以才会出现8月上旬广州、深圳等地的“油荒”事件。

 

    虽然国际油价依旧高企,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不容乐观,但是上一周对中国石油工业来说可谓喜事连连,首先是中国击败日本最终赢得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97,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将建立的一条横贯西伯利亚,耗资数十亿美元的输油管道通向中国大庆,新输油管道的建设将在年底前开工,第一阶段每年将从西伯利亚的泰舍特输送3000万吨原油到靠近中俄边境的斯科沃罗季诺,从这里开始,预计所输送原油的2/3将向南输向大庆,而余下的1000万吨将通过铁路运输到达即将在太平洋沿岸靠近纳霍德卡新建的一个港口。普京称,通过向大庆输送石油,俄罗斯将得以实现原油出口路线的多样化,从而避免了对单一石油客户的依赖。其次,中石油预计融资27.15亿美元,揭开海外并购序幕。

 

        7日,中石油宣布通过配股所得188.91亿港元(扣除佣金及开支后),将主要用于拓展海外业务,包括在境外进行的收购项目。此次配售也揭开了中石油海外并购融资的序幕。同时中石油表示,向这些共同持股公司提供金融服务能使其拥有充分的资金扩展业务,有助于中石油在中国及国际市场拥有大量的油气资源,使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地位的石油公司。最后,共管马六甲海峡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抗拒美日援助,认同中国协防打击海盗,共管马六甲海峡。7日,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安全会议在雅加达开幕,尽管美日等国一直虎视眈眈,着力渲染海峡面临的海盗和恐怖主义威胁,表示愿提供援助甚至直接派兵进入海峡“剿匪反恐”。虽然印尼、马、新三国确实也需要资金、装备、培训以及情报交流上的配合,但由于担心“引狼入室”丧失海上主权,马来西亚、印尼两国一直对美日援助予以拒绝。经过协商三国一致认同中国协防打击海盗。

 

    过去的一周,能源安全是世界范围的焦点之一。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和 “政治能源一体化”外交政策初见成效,中国的石油进口正在走向“多元化”。中国的崛起不仅为本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越来越强的保障,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仍然任重而道远,随着石油进口依存度的快速增加,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