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05/22]坎昆会议低调召开 油价机制新方案或出台
作者:ceep 来源:ceep 日期:2013-05-22 访问量:
 

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简称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1129日上午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的月亮宫酒店开幕。

坎昆会议四大核心问题

进展有限分歧尚存。哥本哈根大会后,联合国成立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工作组,182个国家开始实质性协商。今年5月首轮协商在德国波恩启动,各方对工作组主席提出的“谈判案文”意见不一。“案文”加入了《哥本哈根协议》,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严厉批评,指出“案文”没有处理好“巴厘路线图”的授权,造成50%85%程度上的偏离,“形成严重不平衡”而遭拒。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三年内提供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至今迟迟不见踪影。至于在《哥本哈根协议》法律化方面,美国以尚未立法而告吹。此前5月在挪威举行、有50国家参加的气候和森林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在未来三年内出资40亿美元,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等行动,这倒是一个突破,问题是承诺要及时兑现。北非摩洛哥11月中旬召开论坛,要求各国采取具体步骤使坎昆大会获得成果,不能再空谈。

减排仍是关键。要遏制气候变化向极端发展,关键在于减排,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各减排多少则是关键中的“关键”。经多轮谈判和激烈较量,确定了“共同有责但有区别”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中,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减排目标上,却显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发达国家在科学论据面前不得不承认,在300多年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但非主因,而中、印新兴经济体在近二三十年中排放量的骤增则成为主因而非原因之一。发达国家困守这一反历史逻辑,这是美国推出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仅17%如此低的目标的原因。对此,印度、巴西、南非和中国发表四国《天津声明》,认为美国应提高减排目标,得到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赞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造成气候变暖的主因在中、印,因而中、印应大大减少排放量,且指责后者不透明,应施以国际监督。这种偷梁换柱的策略,一是逃避历史和现实责任,二是剥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印的继续发展权。实际上,根据国际185国研究报告,澳大利亚人均碳排放2058吨;美国年均人排放为1958吨,中国为46吨,不及澳、美的25%,在185个国家里排第44位,而按人均历史碳排放总量计算,中国为66吨,而英、美人均却高达1100吨。

发达国家不愿转移新技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投入了大量资金,且卓有成效。他们将此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另一制高点,也是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内,美国在新能源计划上的投入将达1500亿美元,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美行政当局对此项投入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欧盟在20112020年十年能源战略中,清洁能源的消耗比例就达20%以上。发达国家不愿转让以上各种新技术,认为这是他们长期研究之成果,且掌握在私人大企业、大公司中,国家无权勒令其免费转让。其实,这也是发达国家阻遏新兴经济体继续发展的手段之一。用西方媒体的话来说,美国要垄断“绿色话语权”,而欧洲则竭力想成下一个中东。

中国态度既理智又负责。中国本着对人类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1990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上,中国政府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对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中国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达此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大力发展风电、且已成为头号风电大国,并将列入明年开始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从而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

新方案或在年底前后公布实施,主要是调价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或14个工作日、降低4%的调价“红线”

成品油定价机制将修改 新方案或年底公布

新方案有望年底公布。实施了一年半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22+4%”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方案,但由于调价周期仍落后于国际油价变化达近1个月之久,导致成品油供应时紧时松的现象特别明显,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已被提上日程,据悉油价机制调整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将会公布实施。

新方案可能将维持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方向未变,主要缩短调价周期以及降低了4%的调价“红线”,可能将22个工作日的调价时间界限缩短为10个工作日或14个工作日,“调价时间界限越短,越能限制对成品油的投机操作。”

成品油调价“窗口”难打开。美元指数出现回落,加上中美两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比较乐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日前,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的原油期货价格升至87美元/桶以上。国际油价的连续回升使得国内成品油涨价压力再次凸显。根据易贸资讯的统计数据,截至121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的原油均价为84.5美元/桶,较1025日最近一次调价时上涨5.68%,早已超过4%的调价“红线”。

成品油调价的窗口已至,但迄今为止发改委也没有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有分析师认为,目前政府还在竭尽全力调控物价,至少要等稳定物价措施有一定成效后才可能上调成品油价格。

“按照以往,国内成品油调价的可能性已经高达80%-90%,但现在来看,只有50%的可能性会调价,”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认为。

国际油价突破87美元/桶。NYMEX原油期货主力合约周三大涨超过3%,收报86.75美元/桶,在昨日的电子盘中最高达到87.07美元/桶。

国际油价近期的上涨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方面,美国、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均向好,美国11月民间就业人数增加9.3万人,增幅为200711月以来最大,远远超过预估的增加6.9万人。就业数据给金融市场以提振,当日美股三大股指涨幅均在2%以上。而中国11月份PMI数据也显示制造业连续扩张。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包括韩朝冲突对原油价格也有一定的推升作用。

不过,机构对中长期油价表现出乐观的态度。高盛集团在周三的一份报告中重申明年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均价为每桶100美元的预估。兴业银行则预计,2011ICE布兰特原油期货均价将为每桶93美元,较今年上涨约8美元。

224%方案”。根据发改委《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该方案也被业内简称为“224%”。这意味着国内成品油调价滞后于国际油价22个工作日,而且定价机制非常透明,油品商可以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情况来进行投机。今年出现的柴油荒,以及去年曾出现的汽油荒,可能都跟这个定价机制有关。

原油的“224%”定价机制还很有可能让国内成品油价格“只涨不跌”,对市场不公平。比如,当原油从80美元涨到83.2美元,涨幅达到4%,油价及时上调;但当原油从83.2美元跌回80美元,跌幅却不到4%,油价维持不变。

十二五开局在即 2011调控路线图将亮相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也是“十二五”开局的时间节点。部分专家认为,在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方向上,可以基本达成如下共识:

其一,货币政策有回归稳健的必要。央行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没有出现“政策连续性”这一提法。三季度报告指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二季度报告中则是“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对比发现,货币政策描述中没有出现“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提法。这有利于引导市场理解政策目标。

经过年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1次加息,市场显然已经对自2008年危机以来执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渐退出有了切身感受,一旦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应当不会太出乎人们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