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每周能源新闻
价格由谁决定——透视中国能源价格改革
作者:ceep 来源:ceep 日期:2007-08-05 访问量:
 —— 一周能源新闻综述(2007/8/5



 

能源价格改革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图片来源:俄罗斯新闻网)

 

    本周,能源价格改革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电力和石油价格,继续垄断还是面向竞争,未来如何放开市场,如何与国际价格接轨,而国家如何通盘考虑积极应对,都成了热烈讨论的话题,为此,我们将重点探讨电力价格改革和石油价格改革背后的原因。

 

电价改革:市场还是垄断?

    上周是中国国内电力市场的多事之秋。国内电力市场越来越表现出市场化趋势。724日,大唐、华能、华电、中电投、国电这五大发电集团集体上书国家发改委,建议对电煤价格涨幅大的重点地区尽快实施“煤电联动”,以提高电价。然而发改委却作出了与企业相反的判断。

 

发改委:决定价格的原因错综复杂,改革举步维艰

    发改委认为,电力企业收益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去年实行煤电价格联动以后,弥补了一部分成本开支;而且今年电力企业通过加强管理,降低了成本。特别是由于上半年通货膨胀指数升高幅度较大,因此发改委认为目前电价不适宜上涨。

    事实上,发改委此举除了考虑到通货膨胀外,更有其内在原因。业界对此已经达成共识:煤电联动对市场公平和正在进行的以竞价上网为核心的电力改革将造成破坏。

    早在19993月,有关部门就制定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核心的定价机制改革方案。为此,国内先后成立了东北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和华东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分别在东北、华东区域进行电力交易的试点。从20068月开始,国家电网公司又开始在公司总部、各区域电网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组建30家电力交易中心,通过这一平台,国家电网管辖的千家电厂竞价上网,打破上述区域间壁垒。今年712日,国家电网公司30个电力交易大厅全部启用。

    “电力交易市场的启动,是电价由政府控制向市场调节转变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国家发改委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世宪主任说。但是这种放权并没有得到发电集团的广泛认可。

 

企业:希望市场决定价格,全面放开竞争

第三次煤电联动势在必行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计算结果,全国煤价总体上涨4.67%,电煤价格上涨9%,涨幅超过25/吨。大唐的一位管理人员表示:“价格方面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不提的话,根本消化不了,会出现全线亏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煤电联动的压力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煤电联动政策,如半年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增幅达到或超过5%,相应电价应作调整,煤上涨20/吨,电价涨1分钱。按照这一公式,7月份提价1~2/度是顺理成章的事。

    此前,由于电煤价格上涨引起发电成本上升,国家发改委曾于20055月和20066月两次推行“煤电联动”,销售电价总共上涨了5.01/度。

 

呼吁彻底竞价改革

    事实上,对于国家制定的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核心的定价机制改革方案,电力企业也并非完全认可。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规定:“国家电力调度中心设在国家电网公司,区域电力调度中心设在区域电网公司,而各级交易中心设在相应的电力调度机构。”发电企业对此普遍表示质疑。

    “电力交易中心仍旧是国家电网的内设机构,和以前相比没有任何不同,发电厂的大买家仍然是国家电网,输电、配电、售电都在国家电网一家,反而容易形成新的垄断。”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对此提出质疑。 

东北电力交易中心的挫折印证了上述质疑。这块号称竞价上网的试验田艰难出生三年之后,两度处于停滞状态,部分电厂退出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北电力市场停滞的直接原因就是由于煤价上涨,煤电联动未能及时到位,发电企业企图通过直接提高交易报价消化煤价成本。

    也就是说,电力价格的最终决定权仍在电网公司手中。有的地方电网公司为了让送电价格对外具有竞争力而降低本地区上网电价;部分跨地区电能交易,特别是跨省电能交易的输电费用及网损核定不规范、不透明,缺乏统一的核算规则或标准。东北电力市场有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平均每度电的成交价格比目前东北地区平均上网电价降低了3分钱,与现行电价相比,降价幅度达到12%,至于上网价格怎么降的,谁也说不清。”

 

解决方案:输配分开 

从以上分析看来,不论是发电商直接提高交易报价消化煤价成本,还是依靠政策实行煤电联动,都将直接导致电网企业利益的削减。这就使电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怪圈:发电企业渴望通过煤电联动和上网竞价缓解其上下游的成本压力,但发改委考虑到电价改革迟迟不肯提价,电网为了自身利益对发电企业继续打压,导致发电企业两头难。

    在电力改革初期要保持电价的市场化方向,必须解决好煤电联动和上网电价与销售电价的联动。这样才能协调好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的利益关系。然而,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未到位的情况下,上述两个联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从目前来看,虽然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持续了五年的时间,目前的电价调整仍然并不符合2002年国务院下发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五号文件”的要求。专家认为,从目前来看,电力的矛盾主要集中于电网,电网涉及的各种矛盾的症结点是在利益的分割上。现在我国电价主要由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构成,竞价上网之所以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终端电价由政府锁定的情况下,电网无法承受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对自身盈利空间的挤压,而缓解压力的方式需要制定合理的输配电价。

    因此唯一的办法是,必须打破电网垄断,积极进行输配分开,形成购电方和发电方的自由选择,电网才能变成纯粹的输送网络,才能形成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然而输配分开,影响最大的就是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因为输配分开后,“配电”一项将从电网资产中移除,由专门的配电公司管理。

    根据《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时间表,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在处理厂网分开遗留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输配分开改革试点,重启区域电力市场试点工作,并进一步推进国有发电企业整体或主营业务上市。

 

石油产品市场:供需关系还是投机资金?

    国家发改委730日透露,将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价格改革,使国内成品油逐步与国际石油价格接轨。

    去年我国实施了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两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成品油的消费价格,应该说与国际市场油价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从今年3月份开始,特别是6月份以来,国际市场的油价大幅度反弹,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的油价差距再次拉大。说明我国石油价格市场化仍不够完全。

    以往,国际市场油价上涨,而国内的成品油销价不变,就增加了炼油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油价过低也不利于节能减排,所以进行油价改革迫在眉睫。但现在要提高石油价格,又面临着下游行业的承受能力问题。所以,油价改革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发改委官员表示,今后还是结合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统筹考虑保证国内成品油的供应、补偿炼油企业生产成本和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价格改革,理顺成品油的价格,逐步实现与国际石油价格的接轨。

    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国际油价并非完全由供需决定。虽然供需失衡、产油地区地缘政治动荡、炼油瓶颈难题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然而投机资金泛滥是本轮油价创新高的罪魁祸首。

    去年714日,国际油价创出了每桶77.03美元的历史最高收盘价;一年多后的73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以78.21美元的收盘价格刷新了这一纪录;81日,纽约市场油价盘中一度达到每桶78.77美元,创出去年7月以来的历史最高盘中纪录。

    在石油产品需求方面,全球经济连续四年保持4%以上的高速增长,用油需求节节攀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5.2%;与此同时,预计今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量将达到8610万桶,较去年增加2%,增幅同比上扬1.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1年,全球每天所需原油为9580万桶。

    供应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油能力已接近峰值,预计今后5年内,非欧佩克产油国年均增产速度不会超过1%。而欧佩克在国际能源机构的增产压力面前,一再宣称全球原油供应吃紧为投机资金作祟,并不存在基本面供应缺口,因此拒绝提高原油日产限额,甚至在去年11月份和今年2月份两度减产,总计每日削减200万桶原油产量。需求不断上升,供应不增反减,失衡状况进一步恶化。

    对于投机者来说,国际油市的这种供不应求孕育着极大的获利机会。据相关市场研究机构估计,目前仅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从事原油期货交易的投资基金总额就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其控制的原油期货交易合约总量以数亿桶计。相比之下,最新数据显示,在截至727日的一周里,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美国的原油商业库存也不过3.445亿桶。

    如此大规模投机资金的参与从整体上加剧了国际油市的波动。由于预期美国原油库存大幅下降,8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出现了明显的游资进入痕迹,油价扶摇直上并在消息发布后创下盘中最高纪录,之后相当数量的投机资金获利回吐,油价旋即回落,并最终收盘于76.53美元,较前一交易日下降了1.68美元。

    此外,海湾局势始终未见缓解,对于供油链断裂的担心始终徘徊于国际油市之中。对于真正处于能源产业链中的买家来说,政局的动荡和供需的吃紧告诉他们永远要做好准备以防“断顿”;对于投机者来说,市场越担忧,恐慌气氛越浓,投机资金就越能左右市场,从中牟利。从这个角度看,供需失衡为游资进入提供了极佳的理由和机会,而投机的猖獗则放大了供需失衡的矛盾,由此在国际油市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据此,有观察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油价将保持强势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面放开国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势必会引起国内油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影响其他能源产品及工业产品的价格波动。考虑到目前国内其他各类产品市场实质上并未完全放开,这样一来势必会引起价格失衡从而影响供求关系。例如广东省今年以来已经数度出现供不应求油价飙升的现象。因此,虽然国内石油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必然趋势,但是放开的步伐有多快,在什么形势下完全放开,是否要适度保留国家控制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全盘考虑、严密论证,才能够保证我国石油市场国际化的平稳过渡,从而保证其他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合理解决。(主要资料来源:俄罗斯新闻网、第一财经日报、金融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