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图片来源:中科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人类发展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增量本身,还需要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当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时,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互相推诿责任,而是携起手来,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是任何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单独能够解决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上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纷纷就气候变化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美国重申坚持自己的气候战略,被批评意在破环巴厘岛路线图
1月25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将会继续推行自己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布什指出,美国会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但必须是以一种不会破坏经济增长或危及人们更美好生活的方式。与联合国一再强调的发达国家强制性减排政策和世界其他各国所采取的实际行动不同,美国现任政府一直强调技术的重要地位,认为开发低排放的新能源技术,既能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也可达到减少空气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美国作为当今第一排放大国,同时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消极的气候政策一直被国际社会广为批评。相比欧盟国家都为减排付出了可观的经济代价,美国坚持反对强制性的减排措施。布什说:“每个国家都将制定他们单独的减排战略。”
2002年2月15日,布什政府提出了美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计划,宣布对那些自愿减排的商业企业予以税收激励。对于美国自己的气候路线图,一直存在着众多的批评声音,认为这一路线图是对联合国所领导的全球应对气候行动的破环。对于美国一再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有评论指出,美国所强调的技术性路线,将会导致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由美国继续主导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专利,而美国可以在技术主导下继续垄断节能和减排的技术效益。
美国谋求建立全球减排新体系,巴厘岛会议成果面临压力
在布什所提出的气候战略指引下,美国政府将于1月30日至31日在夏威夷召集一次主要经济体气候变化会议。布什邀请了澳大利亚、巴西、英国、加拿大、中国、欧盟、法国、德国、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墨西哥、俄罗斯、南非、韩国与联合国的代表出席该会议。
1月25日,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the White House's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主席Jim Connaughton在华盛顿召开的媒体吹风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下周的国际会议是实现在2009年达成美国所倡导的国际协议目标的重要步骤”。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呼吁主要经济国家携起手来,关注巴厘岛路线图的一个或者几个关键领域,使得这些国家能够为联合国气候谈判做出更具体更细节的贡献。美国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倡导发展富有争议的核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来减少煤电厂的排放等,并认为这不是对联合国所主导的气候框架协议的破环,而是一种协助与推进。
类似的会议已经是第二次。2007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表态说美国将会为全球气候变暖做出更大的努力。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9月27日,美国政府在华盛顿召集了第一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 (Major Economies Meeting on Energy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来自16个国家以及联合国、欧盟的代表出席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与会国家代表了世界上最大的几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以及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如印度、巴西和中国。
布什还计划召集一次各国领导人参加的峰会,来确定长期减排的“最终目标”。不过,其他国家对这一提议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注,美国政府也没有宣布这一峰会的日期。不过Jim Connaughton说:“领导人峰会必定会在年内召开”。
用一个基于自愿原则的不牢固的协议来取代《京都议定书》,是人们对布什气候战略的普遍批评。美国一直以减排会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相同的减排义务为由,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有关人士指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即将失效,美国出面推动一个新的全球性气候问题协议,很可能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最终很难达成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国际性环保协议,特别会对上个月巴厘岛会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造成破环。
对于下周在夏威夷召开的这一会议,欧盟的官员特别指出,他们将采取措施,确保下周的会议不偏离上个月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
欧盟公布2020年减排方案,估计代价至少600亿欧元
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有关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方案,旨在落实欧盟领导人去年通过的一项能源战略计划,以加强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安全和竞争力。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日说,一揽子方案提出了5个立法建议,其中包括扩大和加强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为每个成员国制定排放交易机制未涉及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最高上限及相关措施。如果这些建议得以落实,可使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
据欧盟委员会估计,实施该方案将会至少使得各国GDP减少0.5%,成本约600亿欧元(866亿美元)。按照该方案,到2020年,欧盟将累计减少石油与天然气进口额约500亿欧元,这将会对欧盟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该方案对许多行业的减排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巴罗佐说,即使实施该方案会造成欧盟各国GDP降低20%,这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行动越晚,我们为适应与减缓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欧盟无论是政策还是行动,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达沃斯论坛日本提出能效目标,要求中国减排的呼声较大
1月26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日本计划在2020年将本国的能源效率再提高30%。他同时表示,日本将会向全世界输出它的高质量环保技术。
福田康夫认为,如果美国、中国与印度的发电厂能达到日本现在的能源效率水平的话,这三个国家一年的减排量就将相当于日本一年的总排放量。日本将在今年主办八国峰会期间宣布本国量化的减排目标。
丹麦首相拉斯姆森在达沃斯表示,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目标,就是确保美国、中国以及印度加入到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中来。作为主办国,丹麦会尽力在本次大会中说服中国承诺承担强制性减排的义务。《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哥本哈根的目标就是达成一个“后京都时代”的国际协议。
中国即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排放大国。因此,在达沃斯,要求中国参加强制性减排的呼声愈演愈烈。可以想象,今年12月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要求中国承诺强制性减排。
针对要求中国减排的呼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指出:“我们要说,中国现在提出的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20%的目标很明确。现在关键是发达国家要确定目标并加以实现。”
结束语
纵观历次国际气候谈判,无不是一个互相讨价还价、互相妥协的过程。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要付出代价、减少其所得利益的。对于企业,减排要投入资金改进技术、升级设备,对于国家,减排会减缓财政收入、降低经济发展速度。
历史一再证明,仅仅依靠自愿的手段来要求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为目标的国家,采取牺牲部分既得利益的做法来达成减排的承诺,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契约性的减排协议与强制性的减排规则的存在是成功的保证。当然,强制性减排仅仅是对一小部分国家的义务,而不应当针对所有国家。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从成因来看,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肆意排放造成的,并且这些发达国家也是当前最有实力和技术来推动实质性减排的国家。对于这些发达国家,当务之急是:拿出诚意,付出代价,减少排放。欧盟在这一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做法值得所有国家赞赏和借鉴。(主要资料来源:BBC、CNN、雅虎网、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