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博士生张坤于2018年11月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开展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国外导师为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经济系杨自力(Zili Yang)教授。杨自力教授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经济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开发并建立了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RICE)。张坤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合作问题。访学期间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不同排放核算原则,评估碳税政策对于中国省级层面的经济影响。考虑到在不同的排放核算原则下,各区域的碳排放责任往往是不同的。这项工作基于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综合考虑在生产侧排放和消费侧排放原则下,实施碳税政策对于中国各省的税负和部门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碳税收入用于降低生产税情景下,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等是碳税的净受益者。相反,如果碳税用于返还给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则中国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将会成为碳税的受益者。关于部门竞争力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生产侧原则,消费侧原则下的碳税会降低欠发达地区受影响比较严重部门的竞争力效应,同时导致发达地区的部门竞争力影响增加。最后,结合国家主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就各区域间可行的合作方式(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给出了具体建议。目前该成果已发表于SSCI期刊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第二,对比分析促进参与气候减缓的机制影响研究:边境碳调整与统一关税措施。有效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气候目标需要充分的国际合作。美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在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对全球各国积极实施碳减排政策的雄心和信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如何保护实施碳减排政策国家的利益,以及如何促使非减排国家加入到减排合作联盟中一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项工作借助中心自主构建的C3IAM/GEEPA模型,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边境碳调整(BCA)和统一关税措施的影响。并且在统一关税措施情景下,进一步考虑确定统一关税税率的两种设计方案,分别是基于税收相等原则和基于碳减排目标相等原则。研究结果表明,与统一关税机制相比,BCA在减少美国碳泄漏方面更有效。而在GDP损失和福利损失方面,基于减排目标确定的统一关税提高措施将会导致美国GDP和福利损失更大,从而更有利于促使其实施碳减排政策。该成果目前已被SSCI期刊Climate Change Economics接收。
第三,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基于自主构建的RICE-China模型,考察全球各区域间不同合作方式对于中国未来能源需求的影响。RICE模型是一个全球多区域气候变化综合模型,但并未考虑各区域内部能源结构特征。本研究进一步细化了RICE模型的中国能源部门的建模结构,纳入不同种类的化石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从而能够考虑全球各区域间不同减排合作方式对中国未来能源需求的影响。
在访学期间,张坤同学也积极参与了经济系举办的环境经济学系列论坛,聆听了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众多学者的报告,学习了他们在能源环境领域的最新研究工作。通过这次访学交流,张坤不仅开阔了研究视野,更学习到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