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机构介绍» 北京实验室

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

作者:ceep    来源:ceep    日期:2024-06-13

2023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认定了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实验室自2012年发起建设,目前共批准建设20个,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也是2023年新设立的四个北京市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主任是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CJ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魏一鸣教授。



实验室服务于落实我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市碳中和目标,围绕加快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攻关CCUS及负排放关键技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构建碳中和低碳技术体系、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大都市碳中和管理效率以及打造碳中和技术平台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以及系统工程建设,以实现碳中和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新突破,为国家碳中和战略、北京绿色转型提供科学方法、技术保障以及决策支撑。

实验室围绕关键方向下设创新研究部。

首都都市圈碳中和复杂系统建模创新研究部:随着中国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城市尤其大都市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一场系统性重大变革,碳中和必将全面深刻影响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研究部聚焦大都市碳中和复杂系统建模,探究城市微尺度多主体交互机制,评估首都低碳转型风险,设计开发涵盖气候、环境、能源、经济、技术多维度的城市模拟器,最终提出兼顾污染物协同减排和持续性提升的首都碳中和路径。

能源供应低碳与安全转型创新研究部:《北京市“十四五”和2035纲要》提出系统推进能源转型,构建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能源体系。《北京市十四五能源规划》中强调全力攻关一批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建成能源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研究部聚焦能源供应低碳与安全转型,开展储能、氢能、微电网等低碳技术预见,开发智慧能源园区建设新模式,优化碳中和时代大都市的能源供应系统,提出适合首都地区低碳、安全和智慧的能源供应和储备方案。

产业与建筑节能及智慧交通创新研究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广绿色建筑,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地制宜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北京市“十四五”和2035纲要》强调深入推动能源、产业、建筑、交通低碳发展。研究部聚焦产业与建筑节能及智慧交通领域,开展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发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及生产工艺的数字化仿真和低碳调控技术,设计建筑和交通领域的低碳标准体系,提出适宜首都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负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创新研究部:《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强调发挥CCUS负碳技术规模化减排潜力,推进其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应用。研究部围绕CCUS与负排放技术领域,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与工程管理研究。围绕高耗能行业开展CCUS与负排放技术短中远期发展路径规划,设计国家及区域二氧化碳动态管网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面向CCUS与负排放技术重点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投资与风险管理、投资决策与评估、商业模式设计等开展攻关研究。推动北京市重点排放部门部署CCUS等负碳技术,并开展相关工程示范。

算力-电力-热力-碳力协同创新研究部:算力是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基石,我国算力关键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与之而来的能耗、碳排问题日益凸显。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处理好算力建设、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至关重要之举。未来,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协调和优化宏观、观和微观多层次算力、电力、热力、碳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研究部致力于探索低碳发展和新型能源系统下算力-电力-热力-碳力协同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从智算、电力、热能以及管理与经济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角度,研究数据中心上、中、下游“算力-电力-热力-碳力互动、耦合、协同的战略、路径、技术和装备,推进数据中心低碳转型,夯实新质生产力算力底座

全域一体化碳监测创新研究部:高时空分辨率碳监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前提。如何在线监测不同空间尺度(空天-地面-水下)的全域碳源排放和吸收,形成以标准体系、评价体系、预警体系和科学指导体系为主的网络化、一体化智慧监管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研究部围绕全域碳感知及监测、碳足迹管理、碳中和管理标准化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针对交通(航空航天、铁路、水运、公路)、制造、矿产能源、环保治理等关键行业,开展碳中和监测和管理、碳汇、碳足迹库和管理、碳排放核算及评价等关键技术攻关。


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院 北京理工大学主楼 邮编:100081